黑格爾說過:“人是靠思想站立的。”人類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思考,全部的尊嚴在于思想,全部的成功也由于思想。21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呼喚創新的中國.沒有思想就沒有創新一思想決定境界!正基于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目標”一章明確要求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而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也要求考生“推理想象有獨特之處”“有個性色彩”。因此,考場作文是否“有獨特思想”成為能否獲得高分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
一、多維度思考
多角度思維,是從一個信息點出發,發揮聯想,不時地換個角度去想,從而引出不同的結果。考生只要從一點出發,向四面八方發散開來,把所能想到的角度都想到,以期尋求更多更新的思想,即可“優”中選“新”,“可”中選“特”。“順則凡,逆則仙”,考生的思路若能跳出常規,就能避免平庸,開創一片新天地。
“多維度思考”對一篇文章能否寫得深刻.能否增加得分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只有深入地多維思考,立意構思才可能有新意,有深度。那么,考生怎樣進行多維思考呢?一可以由此及彼;二則可以由表及里,如《白毛女》的主題深化過程:反迷信——反迷信、反封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三也可以由個別到一般,如王羲之《蘭亭集序》緊扣蘭亭一帶的眼前之景,由此而引發出作者對宇宙、對人生的思考感悟,千百年來激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慨:四還可以綜合思考。有些考生的作文之所以一般化、不新穎,原因就是大家都那么看,那么想,那么寫。然而,事物往往是存在多個側面的。考生應該用搜索的眼光去觀察事物,去發現事物的方方面面,追根溯源。透過看本質.發掘出生活現象的深刻內涵,從而避免認識雷同的毛病。例如讓我們寫《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讀后感,我們該如何提煉觀點呢?從齊王懸賞納諫的角度:納諫需要膽識和氣度:從鄒忌窺鏡的角度:人貴有自知之明;從鄒忌諷諫的角度:提意見要講方法和技巧:從妻、妾、客恭維贊美鄒忌的角度:對討好恭維的言辭必須警惕。考生只要提煉出以上幾個點,深入挖掘,就會寫出好文章來。
二、多層次挖掘
何永康教授說過:“(立意求新)不應當滿足于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聯想和想象,要對一個具體問題進行縱向開拓,作多次的想象,這樣才有可能趨于新穎。”這里的第一次當求“人無我有”.第二次當求“人有我新”,三次以后即為“縱向開拓”。要有突破重圍的思想.挖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之意.讓讀者讀完之后既產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又發出“虧他想得出”之嘆。具體應注意兩點:
1.正道直行——順向開掘求深度。目前,不少考生寫作停留在對中心論點的平面解讀,即觀點先行,再用一組材料加以證明,未能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挖掘。如“珍貴的都是免費的”這一文題,有考生就進行了類似的機械解說:做免費之日,黨組織如何如何:做免費之月,雷鋒如何如何:做免費之星,張海迪如何如何。盡管章法整飭,但卻流于庸常。有考生卻進行了這樣的立意:珍貴的(日月星辰和親情友情)都是免費的,但無休止的享用最終會使它們枯竭.我們要為之付費(用真心來回報自然的恩賜,用真心回報人間的溫情).方能永葆珍貴的免費!“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如此立意,文章的力度就大大增強了。
2.出奇制勝——反彈琵琶奏新聲。寫作中,思想的境界不僅表現為觀點的深刻性,而且表現為視角的新穎性,它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特點。因此,考生在議論文構思時,亦可反彈琵琶,跳出慣常思路,大膽進行反向立意,從相反的層面人手,發掘閃光的意旨。如文題“靜水流深”,考生可以提出這樣的新見解:新時代,深流之水也要喧嘩:酒香也怕巷子深:真正的人才,也要勇敢地展示自我,等等。
三、多角度聯想
聯想的方式大致有這樣三種:一是相關聯想,如由桌子想到椅子,抓住了二者在空間上的關聯:二是相似聯想,如由春蠶、蠟燭想到教師.抓住了二者在奉獻精神上的相似性:三是相反(相對)聯想,如由優患想到安樂,抓住了二者在實質上的相反。如有這樣一道思維訓練題:給你一個圓(A)、一個三角形(B),當你看到這兩個圖形組合在一起時會想到什么?發揮聯想,我們會有太多的發現:看到A想起麥當勞的漢堡,看到B想起粽子。AB結合起來就想到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或交流。由A想到太陽,由B想到高山.AB結合想到“江山如此多嬌”。由A想到月亮,由B想到房子,AB結合想到八月十五合家團圓。由A想到地球,由B想到房子(引申到我們居住的地方).AB結合想到我們的家園與環保問題。由A想到為人圓滑世故,由B想到為人有個性.AB結合想到人與社會的關系。聯想可以不受任何時空限制:但也不能信馬由韁,一定要合理。
成功的聯想應是合情合理的,符合特定的語境,符合特定的情景,符合特定的事理。
四、多方位拓展
要做到觀照全局,力補盲點(指常人不易發現或容易遺漏的地方)。
1.要高瞻遠矚。這“廣度”,并不是指包羅萬象,面面俱到,而是指圍繞著某一話題或觀點.在朝深處挖掘的同時,顧及材料的典型性、普遍性。拿“學習貴在自覺”這個傳統論題來說,這“學習”是否包括平時一般人的學習?學文化是如此,學技術、學政治、學一切未知的是不是都如此?過去是這樣,現在、將來呢?有了“廣度”,猶如持有高瞻遠矚的望遠鏡,自能視野開闊,立意高遠。
許多考生的文章文從字順,中規中矩,但讀起來總覺得不過癮,好像缺少些什么。其實這與考生不善于在文中提高一步或拓開一層有關。還拿“學習貴在自覺”這個文題說.一般的寫法只在闡明“自覺”的含義,并證明這一論題的重要性后往往就結束了。但假如你再拓開一層:“能否做到自覺地學習,絕不是一般的方法問題,而是關系到一個人是否具有遠大理想:堅強毅力和正確方向等帶有根本性的原則問題。”這就不是一般的總結概括.而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又將人們的思路引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視點一高,識見自來;視角一換,境界全出。
2.要與時俱進。“文章合為時而著”,自古至今,概莫能外。所謂“時”,即時代精神,我們所處的時代精神是什么?是在新舊交替時期人們堅強不屈而又悲喜交集的對生存狀態、精神世界嬗變的追求。它告誡我們要站在時代的前沿.傾聽時代的足音,把握時代的脈搏,承擔起時代的責任和使命。與時俱進,是最能反映一定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征的人文精神。
多角度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人格或氣質:既能體現思維水平.也凸顯現代人文精神。考生只要抓住這一原則,作文自然就展現出了屬于你自己的獨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