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指導】
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只看它的表面現象,就輕易地下了結論,而不去分析事物內部的因果關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為什么,這樣的作文難得高分。如果考生平時沒有養成細心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就不能透過事物的表象,深入到本質的層面去思考,就不能由事物的“果”推知事物的“因”,就不能生發出新的認識、新的觀點,更不能讓自己的觀點給他人以啟發性。而只看表象,不看實質就使文章的立意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上,忽視在“為什么”上的深入開掘,文章只是觀點加材料,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考試大綱》中關于文章思想主旨深刻的要求可以說是對思維品質深刻性的要求,這就需要考生在細心觀察、用心感受的基礎上深入地思考問題,抓住事物的規律和本質,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和結果。這也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就會使認識產生飛躍。考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一、由表及里,深入開掘
文章的立意,貴在高遠、新穎。因此,考生必須對所提供的材料積極開掘生發,以尋找材料的深層意蘊。提煉主題、開掘意蘊的成敗,關鍵在于意蘊的高低深淺。意蘊只有通過由表及里的開掘才能獲得。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開掘取意并非直線式,需要考生認真分析,反復思索,才能獲得。
二、變換角度,辯證立意
辯證立意,就是在確定立意時,對原材料進行多角度的審視,從不同側面來思考和分析。這種變換一種眼光、變換一個角度來立意的方法,最能體現考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辯證地看問題、辯證地立意也就最能顯出文章的深度。運用這種方法立意時,考生一要注意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而且從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而事物間的關系主要有依存關系、主次關系、取舍關系和條件關系等。辨明這些關系和角度,有利于立意構思作文。二要注意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地看待問題,適當變化觀察、分析問題的角度,力求對問題做出全面的分析判斷。
三、小處著手,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就是從小題材、小問題落筆,通過引申發揮,揭示具有普通意義的主旨。這要求考生把內容寬泛的話題具化為生活中的小事件,為大題、寬題、虛題找一個小巧的突破口,從小處著手,以小題材反映大主題,從小題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閃光的思想。具體運用時,考生可以從一個大主題中找出一個他人所忽視的“小”來作為切入點,表現大主題;也可以從聯想中精取一點,拓展聯想的空間;還可以從寫作題材紛繁復雜的結構組成中,精選出被一般人忽視、看似平凡細微的事物作為切入口。通過對這些“小”的擴寫,來展現整體事物的萬千氣象之“大”,因為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雖看似平淡,但如果放在特定的環境中,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會產生不尋常的意義。
【例文展示】
數碼時代,珍存點滴
廣東一考生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最古老的一張是屬于媽媽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臉安詳地面對著鏡頭,黑白照片略微泛黃,卻絲毫無損于她的雍容氣度。每當媽媽提起她時,總是萬分崇敬——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她從香港給家里捎回了不少好東西。媽媽一臉自豪地敘說著家里擁有全村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引來晚上全村人大集會的故事。諸如此類的往事總是帶著溫馨,當然還有那逝去的傷痛。她的照片不多,屢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這張了。我們的萬千思緒,便全由這張照片來承載。
我還見到過父母的婚紗照,寥寥幾張,或是深情地凝望,或是相愛地依偎。剛一翻開,那愛意與幸福總能觸動我的心弦。當然還有我剛出生時在父親懷中的笑臉,那時父親兩鬢尚未斑白,正值青春。這些照片都被父母裝裱起來,掛在墻上。每當父母從照片下經過,我常能看見他們沉浸于記憶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時代的腳步總是毫不留戀往昔。生產膠卷的柯達早已倒閉,CMOS感光元件與不斷擴充的儲存卡為海量拍攝提供保障。或許在從前,我們需要仔細取景調整光圈,不想浪費手中的膠卷。而今,我們只需輕按快門,“咔嚓”一張照片就好了。有時候嫌一張不好,便多拍幾張備用,不用的就按刪除鍵刪去。當然存儲卡里仍滿滿當當,說是多留點紀念,其實最后都丟進了記憶的垃圾箱。而今我們每次出游歸來,把單反相機里10多個G的相片復制到電腦上,接下來便是三個字:刪、刪、刪。又或是空閑時,翻看手機上動輒成百上千張照片,大多都不記得自己當初在干什么,于是興味索然,無心觀看。
有人說,這是因為照片太多,在浩瀚的照片之海中稀釋了本應珍存的生活記憶。此話的確有道理,我們隨手一拍,大多是日常瑣事,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記憶,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
說到底,這便是數碼時代人與信息的困局。人生有涯,而信息無涯,我們不斷地加快腳步,想要接住撲面而來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這會應了莊子兩千年前的讖語:“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已經無法停住自己的腳步,回望生活的點滴。而生活的美好記憶,棄擲迤邐,成了道旁串串遺落的珍珠。為什么不停下來,看一看,再出發?
在數碼時代,我們本應有更好的技術條件,去記錄自己生活的點滴。為何不將這些生活的沙子放進蚌殼,結成令人驚艷的珍珠呢?數碼時代,我們更應該珍存生活的點滴,讓這點滴的記憶相伴一生。
這是一篇較為優秀的議論性散文。文章中心突出,立意深刻,思路清晰,由表及里,由事及理,深入開掘,意蘊深遠,語言流暢,有文采,如“沙里淘金的苦差事”“人與信息的困局”等表達準確形象,概括力強。
文章以“數碼時代,珍存點滴”為題,先談家中珍藏的外曾祖母照、父母的婚紗照等老照片所沉淀的溫馨記憶,再描述數碼時代照片雖多,生活記憶卻被稀釋的現實。在兩個時代的對比中,自然而然地點出了作品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