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選段】
一、《陸象山語錄》有一則寫道:“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接著,他又舉出下面一首詩:
讀書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
切身須要急思量。
這就是所謂“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本來說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書讀懂,而是主張對于難懂的地方先放它過去,不要死摳住不放。也許看完上下文之后,對于難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釋。這個意思對于我們現(xiàn)在青年讀者似乎特別有用。
——鄧拓《不要秘訣的秘訣》
二、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女子與小人歸在一類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親。后來的道學(xué)先生們,對于母親,表面上總算是敬重的了,然而雖然如此,中國的為母的女性,還受著自己兒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輕蔑。
——魯迅《關(guān)于婦女解放》
三、大熱天氣,闊人還忙于應(yīng)酬,汗流浹背,窮人卻夾了一條破席,鋪在路上,脫衣服,浴涼風(fēng),其樂無窮,這叫作“席卷天下”。
——魯迅《安貧樂道法》
【技法支招】
一、正引
正引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持肯定的態(tài)度,用在引文與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場合。正引一般是用來印證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如第一個選段有三處引用:第一處是作者引用陸九淵的《陸象山語錄》中“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第二處是引用陸九淵的一首詩“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第三處是“讀書不求甚解”,作者在闡明自己的觀點時引用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好讀書,不求甚解”一語。作者對前面所引用的句子和詩句是表示肯定的,這些句子和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一致,都是說讀書不必太死心眼,一個問題沒弄懂,不必總是鉆在這個問題中,非弄明白不可,主張對于難懂的地方先暫時放過去,等以后再慢慢地弄清楚。這就是正引的手法。作者為了不引起讀者的誤解,對“不求甚解”反復(fù)解釋,特別指出“對于我們現(xiàn)在青年讀者似乎特別有用”。第一處和第二處點明了出處,是明引;第三處則沒有點明出處,是暗引。
二、反引
反引又稱“反用”,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持否定的態(tài)度,即所使用的意思與原來的意思是相反的,以收到標新立異之效果,或起到諷刺的作用。反引從形式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照錄原文,然后對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類是直接改動原文,使文章所表達的意思與原文相反;第三類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異議。如第二個選段中“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是孔子說的一句話,意思是:“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他們,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就會怨恨。”作者對這句話持否定態(tài)度,先引用這句話,接著馬上對這句話作出批判,認為把女子和小人歸在一起,是對女子極大的輕蔑。在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魯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為婦女爭取解放而大聲疾呼。
三、借引
借引有兩種。一種是原文的本意與所要表達的意義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對,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關(guān)性,如第三個選段。它可以推陳出新,增強生動性,產(chǎn)生幽默風(fēng)趣的效果,也可以引起讀者對故事的聯(lián)想,增強形象性。還有一種就是借用數(shù)學(xué)中的符號,組合成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達復(fù)雜的思想內(nèi)容,達到言簡意賅的目的,有直觀形象的藝術(shù)效果。如愛迪生的名言的借引:“天才=1%的靈感+99%的汗水。”我們今天也經(jīng)常引用,證明天才并不是游手好閑就能得到的,它其實是靠勤奮和汗水,是靠努力拼搏換來的。這個公式形象地說明了天才與靈感、勤奮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一句話概括,簡單明了,卻又點面俱到。
【運用示例】
王安石曾說:祖宗不足法。清朝末年,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已與當時的世界形勢不相吻合,可是清政府的官員依然頑固不化。面對此種情景,康有為憤然說:“祖宗的規(guī)矩是用來保全祖宗領(lǐng)土的,現(xiàn)在祖宗領(lǐng)土保不住了,還要祖宗規(guī)矩何用?”面對困境,不知變通,這種愚蠢的做法和《韓非子》寓言中那個守株待兔的農(nóng)夫又有何區(qū)別?
敢于變通是一種勇于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彰顯的是面對困難時的從容自信。同學(xué)們,窮時變通,這是我們?nèi)巳硕寄茏龅降模斘覀兩硖帯吧礁F水盡疑無路”時,驀然回首的適時變通,我們收獲的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學(xué)會變通,人生之路才能海闊天空!
——安徽一考生《變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