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從“知恥”開始
中國文化在個人品行德性方面,歷來講“修身”。“修身”的目的,是為了健全自己的人格,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準備條件。邏輯上講,如果“身”不“修”,便不足堪當治平大任。所以《大學》里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一由己到家再到國到天下的遞進階次,是傳統士人無不趨之若鶩的“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而起點或曰前提條件,是“修身”。
何謂“修身”?《禮記》的“中庸”篇講得最明白了當:“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矣。”此處引用的是孔子的話,轉譯成今天的語意,就是“修身”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儲備知識,二是要善于實踐,三是要懂得什么是羞恥。知識準備,古人叫“致知格物”,但大忌諱是“知”而不行、光說不練,所以強調“力行”。當然,此兩項都是“修身”所必須的要件了。
最后一句“知恥近乎勇”。“知恥”就是有羞恥感,知道害羞,知道羞愧,知道難為情,知道不好意思。孟子把“羞惡之心”視作人之為人的“四端”之一端,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了“羞惡之心”,不知道害羞,不知恥,就不能稱為人,也就是“非人”。
中國歷代思想家都把“知恥”置于人格修養的重要位置,實際上啟示我們,“修身”應該從“知恥”開始。
當今社會的價值失落和價值紊亂,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極大的問題。但當代社會的價值不能憑空建構,與本國文化傳統完全分離的價值,難以為全社會的人群所認同。中國幾千年以來社會共同接受的價值是“禮義廉恥”,這句話最早出自《管子》一書。“禮”就是文明秩序,“義”是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廉”是勤儉廉潔,“恥”是約己知恥,不亂其所為。這在今天是完全適用的。
以敬為本,重樹“自性的莊嚴”
“敬”是一個人的內在精神,是發自內心的莊敬和莊嚴,是不可動搖的具有終極指向的價值理念,因此具有精神信仰的特征。為了守持這種精神,可以不妥協,不動搖,以致獻之以身。
《論語》中對敬的論述是完整的。孔子把“修己以敬”視為成就君子人格的必要條件。《孟子》、《孝經》等,凡是講“禮”的時候,其核心都是一個“敬”字。20世紀的大儒馬一浮先生,對“敬”義重新予以關注,認為“持志”而不動搖就是“主敬”,并分梳了“主敬”“居敬”“持敬”這些概念的區別。他說,“居敬”就是不遷不移之意,“持敬”則是堅守不變者。
“敬”不止是一種敬意和尊敬,更主要是指作為個體生命的人的“自性的莊嚴”,是人的自性體的一種誠敬精神,具有莊嚴的不可侵犯性。
儒家話語下的信仰的力量,主要訴諸自性的力量。自身問題的糾結,可以通過自身來解決;此岸無凈土,我的心里有,此岸和彼岸和合于我的自性。“敬”這種自性的莊嚴構筑起來,就會呈現此種勝境。你的心里如果有“敬”,就不會被偶然的喜怒情緒所左右,更不會胡作非為。純潔自覺的“持敬”精神,使你變得無所畏懼。
(選自《中國文化報》2015年7月3日)
本文從儒家的角度闡明了用傳統文明來修身的道理,尤其是對關于修身的幾句古語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讀,引人深思。
1.你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修身的關系?
2.除了文中的觀點,你認為還應該從哪些方面來達到修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