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目前,國民電子閱讀量已達到紙質書閱讀量的一半,占整個閱讀的三分之一。紙質閱讀4.39本,電子閱讀2.35本,從這兩個越來越靠近的數字,我們可以窺見電子閱讀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碎片化閱讀,其特點和出現的原因在于“便利”兩個字,現代生活節奏快,便利的閱讀方式有利于知識的普及,知識面的拓寬。但同時,碎片化的閱讀,不利于深入地學習和研究,不利于知識的積累。著名作家韓少功認為:“數字化的碎片式閱讀,大大降低了讀者的有效閱讀量。而且目前網絡出版物的整體質量不高,這樣的閱讀不能讓讀者的知識得到真正提升。”
身處網絡時代,信息的檢索與查找非常方便,能夠節約大量查找閱讀的時間和精力,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簡單的信息查找,而不再愿意通過手工進行查閱了。閱讀碎片化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但這種便利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我們喜歡直奔主題的閱讀,在過去看來這未免急功近利。而當我們適應了碎片化的閱讀之后,就如同坐上了飛機,能夠很快到達目的地,但是對于沿途的景觀就可謂走馬觀花,不甚了了。也就是說,今天的人們并沒有將因檢索而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豐富我們的生活,而是令其空虛化了。
閱讀碎片化的“利”和“弊”是共生關系:在信息時代,信息豐富多元,碎片化閱讀促進了大家交流;但人們多憑借表層化的話題交流,不利于形成深層次的思想共識;過于零碎的閱讀,往往使讀者無法閱讀和理解大部頭的書籍和主題嚴肅的文本。譬如,人們對于某部書的了解,往往并非通過真正的閱讀來完成,而常常是通過這種閱讀碎片化——口口相傳式的了解,這樣就會造成很多的誤解和誤會。當人們習慣于簡單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難會主動理解和閱讀,這就很容易造成思維的惰性。我們本來希望通過工具來解放人的勞動,獲得更多的自由,卻不想落入了新的陷阱之中。人或就成為碎片化信息的奴隸。
“當代青年人要堅持傳統閱讀,堅持經典閱讀,不能使自己的頭腦充斥著一大堆的碎片化信息,還要有系統和深度。”著名作家王蒙說,“讀書不僅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手段,更是一種享受、一種生活態度,我們應當繼續堅持傳統閱讀。”閱讀碎片化最大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學術研究,構建精神高地。一方面,研究學問講究的是真實性,碎片化閱讀很容易斷章取義,以為看到的是真的,但如果不放在整體上來看,看到的很可能是片面的幻象,或者是經過“修辭”的真實,成就為真實的“泡沫”;另一方面,碎片化閱讀,看到的往往是別人推薦出來的信息,但這樣的碎片化信息上不通天下不接地,缺乏應有的精氣神,甚至遠遠背離事實的原貌。
每個人構筑自己精神家園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深度閱讀。唯有靜下心來,沉浸在白紙黑字之間,我們的精神家園才能慢慢植下深根。
(選自《深圳商報》2015年3月16日)
作者從電子閱讀的特點入手,分析了電子閱讀的利——“便利”,弊——“閱讀質量降低”。文章可供借鑒之處是闡明了利與弊的共生關系,在二者的比較中,提出警示:人或就成為碎片化信息的奴隸。最后以“要堅持傳統、經典閱讀挽救精神家園”點明主旨,給人以思想上的引導和啟迪。
1.聯系實際生活,結合文章內容,談談“閱讀碎片化”的利與弊?
2.你認為什么樣的閱讀才能為精神家園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