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路怒癥”,提升自我修養
2015年5月3日下午,在成都三環路嬌子立交附近發生一起打架事件,一名女司機被男司機逼停后拖出車外,暴打至骨折腦震蕩,身上多處瘀傷。打人男子稱女子駕車突然從側面變道,使車里的孩子受到驚嚇,他一路追趕擋下女子的車并毆打。
從行車記錄儀看,女司機一共變了3次道。第二次變道時又別了男司機一次,雙方發生爭吵,男司機也因此別了女司機一下。兩人此時已經是在開“斗氣車”,存在主觀故意,可以說已超出了一般交通事故管轄范圍,尤其是男子后來毆打女司機的行為,更是已涉及刑事責任。
肇事司機是一對年輕父母,都受過良好教育。他們做出這種沖動的行為,是因為看到一歲的孩子兩次從安全座椅撞到玻璃上,頭、手、頸部受傷。
在駕車出行過程中,由于一方隨意變道等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而引發的沖突多如牛毛。此次成都發生的暴力毆打女司機事件是沖突的惡化升級,是 “路怒癥”的典型表現。
【多維解讀】
1.提升修養。只有提升自身修養,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才能對緊急情況作出妥善處理。
2.法律意識淡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人人都遵守交通法規,杜絕機會主義思維,那么社會運行就會規范有序,各類矛盾就會減少。
湖北恩施一景區:撿垃圾換門票
五一小長假期間,湖北恩施大峽谷景區推出“垃圾換門票”活動。游客只要裝滿一公斤垃圾,就可以換取《龍船調》實景劇門票。景區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還印制了一批卡通圖案的垃圾袋免費發放給游客,以便游客扔垃圾時有地可放,希望以此倡導文明出游。
在小長假和黃金周期間,游客從天南海北擁向景區,有人圖一己方便隨意亂扔垃圾,更有甚者隨地大小便。在這樣的大氛圍中,很多游客出于利己、跟風心理也加入扔垃圾大軍,各景區垃圾爆棚的現象令人擔憂。很多景區的環衛工在假期不僅沒有休息時間,反而需要徹夜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工作。
湖北恩施大峽谷景區推出“垃圾換門票”活動,讓更多的游客參與到保護環境的氛圍中,在撿垃圾的同時感受一份環衛工人的艱辛,更是用行動來表達對環衛工人的尊重,同時能換取景區《龍船調》的實景劇門票,可謂是一舉兩得,是一種重塑文明旅游的有益探索。
【多維解讀】
1.規范引導。“撿垃圾換門票”代替不文明罰款是一場文明觀念轉型的實驗課。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這一舉措的宣傳力度,引導全國景區效仿,幫助民眾改掉不文明習慣。
2.從小我做起。善待一草一木,善待每一寸土地,不僅需要環衛工人的辛勤勞作,更需要每一個人的文明行為。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身體力行,持之以恒,全民動員保護環境,真正做綠色衛士。
高鐵無理占座哥,怒罵乘務員
2015年5月3日22時46分,一段名為“高鐵無理占座哥”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這是繼2015年2月之后,又一段高鐵乘客占座并與乘務員發生沖突的視頻。
一名手持一等座車票的乘客,坐在商務座的位子上,并且對前來勸阻的高鐵乘務人員和保安人員說,因為一等座座位空間狹窄,自己的腿不能放置,所以暫時坐在商務座上,等到商務座乘客來了以后便會讓座。在之后的爭執中,更是罵乘務員不是人,而且還氣勢洶洶地說:“我混上海黑社會18年了,我還怕你嗎?!”
【多維解讀】
1.文明缺失。物質文明發展離不開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對號入座”這最基本的守則被無視,反映出現代社會秩序和文明的嚴重缺失。
2.規矩。無理占座哥的行為是對公共場合基本秩序的公然挑戰。
“三無”產品,朋友圈橫行
微信朋友圈已經被各種面膜銷售廣告“攻占”了,不信?試試在添加好友功能里搜索“面膜”,蹦出來的銷售名單會讓你一直下拉,沒有盡頭。有人調查發現,一款名為“妃莉婭”的三無面膜,竟然在公眾里曬出了七級代理費用標準,網絡總代最高50萬元!
被媒體多次曝光的“妃莉婭”“奧汀羽”,在微信朋友圈中至今熱銷。而這兩款涉足減肥藥、面膜的產品其實都是“三無產品”。據稱“妃莉婭”減肥藥,不僅無批準字號、無質量認證,還涉嫌夸大虛假宣傳。而“奧汀羽”,自稱是奧宇古娜生物科技(瑞士)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在亞洲的主打產品,但多位買家投訴吃完后出現頭暈、腰疼、臉色發黃等癥狀。
面膜賣的是情感。其實在微信出現之前,微博和QQ空間里很少有人像這樣推銷產品,為什么?因為微信由極具私密性的“強關系”構成,朋友圈有“一對一”的獨特優勢,在信息不流通的狀態下,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了“VIP”。
【多維解讀】
1.褻瀆感情。朋友圈本是大家在一起聯絡感情的網絡社交平臺,卻成為“三無”產品橫行的陣地,甚至成為明目張膽的“騙熟”大本營。將朋友的信任作為交換利益的籌碼而輕易褻瀆,我們不禁要在那些人的人格素養考卷上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2.良心和誠信。“良心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誠信為人之本”,沒有良心和誠信指導經營理念,憑借再高超的技術都難以長久地占有市場。
六旬大媽籌劃數年
帶13位盲人坐飛機看海
2015年3月29日,一架航班降落在廈門高崎國際機場,14名來自重慶的盲人,迫不及待地坐船前往鼓浪嶼,感受人生第一次海邊之旅。這個看似短暫的7日旅程,組織者蔡美岐卻足足籌劃了6年。為什么熱衷公益?蔡美岐坦言,“我也是一名盲人,只有努力讓內心充滿陽光,才能感恩社會和他人的贈予。”
62歲的蔡美岐,是一名右眼失明、左眼視力微弱的半盲殘疾人。蔡美岐退休前,曾是渝中區第一建筑公司衛生所的醫生。多年就醫生涯中,聽到不少盲人朋友向她開玩笑說“要是能出去走走,該多好”。為了這句話,她這些年帶領盲人乘火車、汽車、坐輪船,先后帶領盲人600多人次,游覽近十個省市風景名勝區。她們旅游時行動有序,按照一對一幫扶進行分工,即一名半盲人牽引一位全盲人前行。蔡美岐作為團長,每晚定時召開大會作總結。“大膽跟我走,我是你的眼,世界就在眼前”是蔡團長的帶隊口號,激勵大家前行。旅行除了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對盲人來說,收獲更多、最值得收藏的,是不分地域、身份的愛心人士所提供的細微關心。
【多維解讀】
1.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13位盲人雖然身體殘疾,但沒有自暴自棄,他們在蔡美岐的幫助下,真正做到了“開眼看世界”。
2.人間處處有真情。隨著蔡美岐幫助盲人事件的傳播,愛心人士紛紛行動,有的企業家為盲人報銷飛機票,有的旅館為他們開綠色通道,有的好心人為他們帶上熱騰騰的紀念餐。這讓社會上形成一股愛心大接力的暖流。
母親照顧智障兒17年不棄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退休工人劉玉蓮,用17年的時間將智障兒子培養成為會葫蘆絲、薩克斯、巴烏、吉他、笛子等多種樂器的音樂天才,并獲得多項國內和國際大獎。凡是了解此事的人無不翹指稱贊,“玉蓮人家真中,她既有耐心又有毅力,更有偉大母親的情懷。”
據劉玉蓮回憶,一章出生3天還不能睜眼,送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先天愚型”病癥,即為智障兒。“只要一章會說話、能走路,我就努力讓他和正常孩子一樣生活。”事情并不像劉玉蓮想的那么容易,一章被多所小學和樂器培訓班拒絕入學、培訓。面對老師對兒子的拒絕,劉玉蓮堅定地表示:“我兒子當不了你的學生,我來學。”后來,在音樂培訓班里,秦一章學會了葫蘆絲、薩克斯、巴烏、吉他、笛子等古典樂器。由于秦一章勤學苦練,現在他的葫蘆絲技藝已過了九級。劉玉蓮感慨地說:“一章平常走路時就不太平衡,但他在日常生活中不怕別人諷刺。我們堅定一個信念,不離不棄,經常開導一章要有耐力、毅力、恒心、信心。”
【多維解讀】
1.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感情。母親是我們人生路上的啟蒙老師。母愛是迷航的燈塔,是春天的細雨。漫漫長路,無論你身在何處,母親始終陪伴左右,助你成長。
2.永不放棄。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開一扇窗。智障兒童成為音樂天才,在常人看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是母子二人倔強的堅持,造就了這一人間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