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鑰匙】
一、理解
人物通訊閱讀考查詞語和句子的理解這一考點,多半選擇人物的語言進行考查。在人物通訊中,人物語言一定要合乎所寫人物的年齡、身份、職業的特點,要逼真,要口語化;還要合乎人物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心情和特定的說話對象,做到恰如其分,貼切自然,生動傳神??忌诶斫馊宋锏恼Z言時,就要從這些方面出發去作相應的理解。
二、信息的篩選與整合
人物通訊有兩個方面,可以稱為“兩條線”,一條是“過程線”, 一條是“思想線”。“過程線”是人物生活的經歷或事件發展的過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現象;“思想線”則是作者根據人物事跡所提煉出的主題——中心思想,它貫串于人物的典型事跡中,反映著事件的本質意義。考生可以利用這兩條線來篩選與整合信息。
三、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
1.由于人物通訊有故事性,所以在分析其語言和結構時,考生首先要正確選取能夠表現語言特點的部分;其次,要注重分析細節的描寫敘述層次和風格;最后,對故事或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懸念、吸引力等部分作分析。當然,人物通訊故事化有一條底線,就是人物故事必須是真實的,不能虛構,否則就失去了新聞的真實性。
2.人物通訊,是通過一個人物或一組人物新近的行動來反映時代特點和社會面貌的一種新聞體裁類文章。這些文章報道人物的先進事跡,著重揭示他們的精神境界,以此感染并且教育讀者,使之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動為新聞,重在表現人物的品質、性格和精神面貌,通過個別顯示一般,通過平凡突出偉大,達到揭示時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讀者的目的。所以考生在概括其中心意思時,要注意從這些方面尋找突破口。
四、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人物通訊這種文體,既具有新聞的真實性,也具有文學性和教育性等。主要運用環境描寫手法、人物的刻畫方法、細節的描述以及抑揚、渲染、烘托、反襯、鋪墊、照應等表現手法。這個考點一般在多項選擇題的最后一項或簡述題中考查。考生在答題時要注意對照文本,劃定有效信息,劃出與題干相關的語句或語段??忌貏e注意題干中是否有“用原文句子回答”“用自己的話回答”這樣的限制,嚴格按要求答題。
五、鑒賞評價
一是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要求對作者所持的態度和主要觀點進行評價;二是評價文章所反映出來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基本傾向。閱讀人物通訊,考生要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并根據人物事跡提煉出主題——中心思想,而這正是答鑒賞評價題的關鍵。
六、探究
人物通訊,一方面要求考生評述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回答這一類題,要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思考,分析其社會影響。第二方面的內容是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忌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與分析,闡述文本的社會意義,揭示作者的寫作目的。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中國核潛艇之父:
用算盤撥出091潛艇水滴外形
“當祖國需要我沖鋒陷陣的時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當祖國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時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2014年2月,在中央電視臺201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現場,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簡短的話語字字鏗鏘。
從1958年進入核潛艇研制團隊,到1987年以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的身份解密,30年隱姓埋名,黃旭華終于實現了兒時造船強國的夢想。
自力更生造潛艇
1958年,中國的核動力潛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潛艇技術復雜,配套系統和設備成千上萬。其中,核動力裝置、艇體結構及艇型等7項難題號稱“七朵金花”。為攻克難關,黃旭華和同事們別無選擇,只能一步一步地摸索向前。
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核動力潛艇艇型是“水滴型”,擁有最完美的流線,摩擦阻力小,水下機動性和穩定性好。當年美國為實現水滴型構造,謹慎走了三步:先把核動力裝置裝在常規線性潛艇上,同時建造水滴型常規動力潛艇,在兩者都成功的基礎上,最后結合成核動力水滴線型試驗艇。
中國該怎么辦?是一步到位,還是也要“三步走”?黃旭華大膽提出,“必須三步并作一步走”。既然國外已成功地將水滴型艇和核動力結合,就說明這條路切實可行。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國國力薄弱,核潛艇研制時間緊迫,只能少走彎路……”
紙上得來終覺淺。要使想法變成現實,除了大膽,還要苦干。通過大量的計算和反復論證,黃旭華帶領同事僅用3個月就提出5個彈道導彈核潛艇艇型方案。黃旭華至今還珍藏著一把“前進”牌算盤。在沒有計算機之前,研制核潛艇的許多關鍵數據,就是從這把算盤上跳出來的。黃旭華說,為了保證數據準確,常常是兩撥人一起算,結果一致還好,不一致兩邊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黃旭華還用最“土”的辦法解決了許多尖端技術問題。核潛艇體積狹窄,而裝艇設備和管線數以萬計,如何知道艇體和設備的精確重量,確保重心穩定?黃旭華要求,所有設備都要過秤。在之后數年的建造過程中,大小設備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計較”使得排水量達4000多噸的核潛艇在下水后的試潛、定重測試值和設計值完全吻合。
為了中國的核潛艇,新婚不久,黃旭華告別妻子只身來到風暴經常光顧的試驗基地。后來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涼的小島。他說荒島上一年只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平時,他沒時間回家,大地震也顧不上回家。女兒說他是“到家里出差來啦”,妻子說他是“客家人”。是的,為了艇上千萬臺件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網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牽涉面廣,難度可想而知。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們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送走了一個個不眠之夜……終于,中國的核潛艇搞出來了。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當凝結了成千上萬研制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穩穩浮出水面時,黃旭華難掩欣喜和激動,一任幸福淚水長流……畢竟是他和同事們,嘔心瀝血書寫了共和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歷史!
荒島驚濤樂其中
中國的核潛艇事業從荒島上起步。一首打油詩這樣描述該島:風沙大,姑娘少,兔子野雞滿山跑。
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黃旭華帶領同事當“挑夫”。他利用出差機會,從外地帶肉、油、米等食品返島。最厲害的“挑夫”曾經一個人帶回重達150斤的包裹。黃旭華自豪地說:“大家以苦為樂,互相關心,即使在最困難的日子里,也沒有一個人掉隊,更沒有一個人當逃兵!”
物質生活一貧如洗,科研手段和科學設施也是一片空白。一代艇上馬時,我國的科研水平和工業生產能力并不足以支撐核潛艇研制。但研制工作“三項原則”明確指示:要立足國內,從現實出發,在主要戰術技術性能上力求配套,可以作為戰斗艇交付使用。要求與現實形成了尖銳對立,是等待條件成熟再干還是“人定勝天”地蠻干下去?黃旭華提出“騎驢找馬”策略:即便驢都沒有,也要兩條腿先走起來。
為確定水滴型潛艇水下的機動性和穩定性,黃旭華在試驗室一待就是小半年。但那個水池不到百米長,有些實驗根本無法完成。黃旭華就提出,利用人工增加截流的方法加大阻力系數。在這個水池旁,黃旭華反復進行了各種艏端線型和艉端線型模型試驗。
1988年初,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內行人明白,這是一次重要試驗,也是一次最危險的試驗。所有參試人員明白,中國只有常規潛艇下潛經驗,而核潛艇要復雜得多,危險得多。70年代末,美國的“長尾鯊號”就是在深潛試驗時,下去后再沒有上來,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也許我的眼睛,再不能睜開……”深潛日期越來越近時,參試艇隊里有人唱起了當時的流行歌曲《血染的風采》,隊伍中彌漫著一種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氣氛。黃旭華心想,極限深潛試驗本身確實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如果戰士們背著沉重的思想包袱去執行任務,就更加危險。
“這首歌很好聽,我也喜歡唱。但是這次我們要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把實驗數據成功拿回來?!秉S旭華親自去和戰士們座談,緩解緊張情緒。接著,他語氣堅定地說,“我要和大家一起參加極限深潛試驗?!边@句話立即威震全場,讓悲壯氣氛一掃而光。
終于,試驗成功了!黃旭華,這位世界上第一位親自參與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的總設計師,即興揮毫: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黃旭華由衷地說:“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都屬于核潛艇、屬于祖國,我無怨無悔!”
(選自“新華網”2014年6月4日,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身許國,生平磊落,體現出一位科學家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
B.一代艇上馬時,我國的科研水平和工業生產能力并不足以支撐核潛艇研制,這反映出當時極左思潮對科學研究的干擾和破壞。
C.本文平實的語言和翔實的資料,使讀者感受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渾金璞玉般的品質,也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性。
D.黃旭華花甲年不棄使命,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卻把名利看得淡如水。黃旭華,以及許許多多像黃旭華這樣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最優秀的一群。
2.文章寫70年代末美國的“長尾鯊號”在深潛試驗時,下去后再沒有上來,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這則材料,有什么意義與作用?
答:
3.黃旭華說:“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都屬于核潛艇、屬于祖國,我無怨無悔!”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
4.談談你對中國核潛艇人用算盤算出研制核潛艇的許多關鍵數據這件事的感觸。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