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梳理】
所謂“結構”是指文章內部的組織和構造,它包括線索與脈絡、層次與段落、過渡與照應、開頭與結尾等?!白髌分黝}”,即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要告訴人們的文章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作者的思想觀點和寫作意圖兩個方面。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可發現該考點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通過考查關鍵詞語來考查對文章思路的理解;通過考查劃分語段內部的層次來考查對文章思路的把握;通過概括文段的段意來考查對思路的把握;考查層次的劃分、層次安排的特點與作用;用一句話或分條概括出文段的大意;概括某一部分或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解題技巧】
一、分析文章結構
1.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和局部結構。(1)整體結構分析。如分析小說作品的結構思路,常從開端、發展、結局、高潮等入手??忌攸c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分析小說線索:人物、事物,單線、雙線,主線、副線,明線、暗線。二是概括小說情節: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分析散文作品的結構,則要先把握整體:一是把握線索,分清層次關系(并列、遞進、因果、轉折,總分總、總分、分總)。二是照應:首尾照應,前后語意照應。三是過渡:承上啟下,統領下文,總結上文。四是開頭段落作用:在結構上點明主旨,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點題,交代事情起因。(2)局部結構分析。逐段細讀時,考生要尋找關鍵詞語及中心句,然后用簡明的一兩句話標示段意。這一步的作用是把文章濃縮成幾句話,顯露出文章的脈絡。文學類文本中段的類型從表達方式上說,主要有記敘段、描寫段、抒情段和議論段四類。這里強調分辨段的類型,是因為段的類型不同,其寫作思路、結構特點也不相同。一般來說,抒情段、議論段往往有中心句,主體句圍繞中心句展開,有時還有小結句。記敘段、描寫段往往沒有中心句,各句圍繞客觀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時空或邏輯順序展開。懂得這一點,有助于考生進行段內層次分析,梳理段意。
2.抓住文章的段落中心句和標志句。中心句的出現常常在段落的開頭、中間或結尾。找準中心句,弄清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就能準確地分析段落的層次結構。標志句是指表現或暗示作者思維進程或文章結構層次關系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借助一些標志性的詞語,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表順序的詞,“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表范圍的詞,“不僅”“如此”等關聯詞,“此外”“同時”等過渡詞。閱讀時,考生還要注意那些具有區分作用的標點符號,如分號、冒號、句號等。
3.分析文章的線索句和一些反復出現的詞語。線索句在散文等文學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它為作者的表達和讀者的理解起到了橋梁作用。線索句有時與文章的題目有關,有時是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寫物或者表達某種感情的句子。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詞語以及疊詞,往往起強調作用,考生在閱讀時也要加以注意。
二、概括作品主題
1.抓住關鍵詞句,恰當理解文意??忌喿x時,注意抓準關鍵性的詞句(中心句、主旨句、過渡句等)。如所概括的具體內容是單句,可從句子的結構入手;如是復句與句群,可從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入手,如是文段與全文,可從分層入手,通過分析,準確找出關鍵詞句,適當采用文中的現成語句來概括主題。
2.注意標題與文體特點。文章的標題最能概括文章的中心。因此,考生閱讀時,要注意文章與標題是如何對應的。同時,要注意文眼與標題的關系,文眼起統率全文各個組成部分的作用,有時標題即文章的文眼。閱讀時,考生一定要弄清作品的體裁,無論是散文、小說,還是戲劇,要通過梳理,弄清楚作品寫了什么人或事,人或事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什么感情,如何評價這些人或事等。
3.注意文章的寫作背景,分析主要的人與事。閱讀文學類文本,考生要注意聯系作品的寫作背景。只有了解了寫作背景,才能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的由來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準確地概括出作品的主題。有些文學類文本以寫人為主,概括這類文章的主題時,考生要注意準確抓住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點;而概括那些以記事為主的文學類文本的主題時,則要側重分析事件所蘊含的意義和社會影響。
4.分析開頭與結尾,采用逐層歸納法。有些文學作品開頭開宗明義,點明了主題;結尾卒章顯志,表明主題。為準確概括出文章的主題,考生可依次歸納出各段的內容要點,然后把各段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從而歸納出文章的主題。
【同步突擊】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決 斗
□譚延桐
歐洲曾流行過一種風俗:決斗。
當兩人發生了齟齬或沖突,各執一端,互不相讓時,便約定時間地點,并邀請證人,兵戎相見。顯然這是一種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這樣的決斗中死去的?!沂冀K不能理解,一個好端端的生命為什么要讓它在決斗中毀滅呢?一個鮮活的生命轉眼間便倒下了,倒在他人的咒語和狂笑里,倒在別人的談資里,倒在死不瞑目的時間里,還有比這更殘忍的嗎?這樣的斗法,雖然形式上廢除了,但實質還在。
這便是精神上的決斗。
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還是自己跟自己,兩個“我”之間的爭斗和較量。這里雖然沒有《戰國策·秦策二》中所說的“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的慘重,卻也不乏刀光劍影,鷹瞵鶚視,兔起鶻落。這樣的決斗,常常在靜默中進行。當一種想法不尊重另一種想法,一種做法不茍同另一種做法,一種觀念不贊成另一種觀念,一種眼光不欣賞另一種眼光,一種存在不承認另一種存在,一種夢想不歡迎另一種夢想時,矛盾便種下了,仇恨便發芽了,決斗便開始了。只是這樣的決斗,沒法約定時間地點,它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發生,或者說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沒有證人在場,或者說只有“自己”這個既是決斗士又是證人的雙重角色在場,或者說只有時間這個最公正的證人在場,輸贏也便常常是模糊的,說不清楚的。當然那只是暫時的——最終,還是有定論的。
這樣的決斗,使用的當然都是隱形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懷,比如學養,比如智慧,比如意志,比如毅力。一來二去,也便見出了高低。特別是在關鍵時刻,武器實在是稱得上定奪乾坤的將軍、元帥。稱手的武器,只要有錢是能夠買得到的;稱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錢也未必。要得心應手,自己動手鑄造武器是唯一的好辦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體溫、氣息、汗水、淚水、抗爭、隱忍、渴望、呼喚、祈禱、祝福,等等,統統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氣、日月之精華,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賢之明慧,一把好劍就鑄成了,或一支好槍就做好了。鑄器的目的,當然最終還是使自己也成為一種武器,一種“非手、非竹、非絲、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的上好武器。
愚公稱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氣”頗有些相似的西西弗斯也稱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把地球撬起來”的亞里士多德,“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貝多芬,在苦斗中高喊著“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桑地亞哥,“把神的恩賜發揮到極致”的阿甘,等等,無不是一件上好的武器。
我聽說一位老人,八十多歲了,還堅持每天去登山,二十多年了,風雨無阻。這不是“決斗”,又是什么?我還聽說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一邊照顧著長年臥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邊上學讀書。這不是“決斗”,又是什么?我曾在報上讀過這樣一個特寫:一位像百合花一樣年輕的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著她,窺視著她,覬覦著她,折磨著她,依然平靜地、堅忍地寫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還有一部長篇……這不是“決斗”,又是什么?
自我決斗,看上去并不轟轟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這種精神上的決斗,從來就拒絕熱鬧。它像地火似的,燃燒著,突然一個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靈感,或激動。
我理解這樣的決斗。
一個優質的生命就應該是這樣趨于完成的。這應該是一種優秀傳統。如果這樣的傳統被抹殺了,廢除了,世界也就空洞了,地球也就變成了零。
(選自《青年博覽》2000年第1期,有刪改)
1.本文論述的重點是“精神決斗”,請結合全文概括“精神決斗”的特征。
答:
2.結合文意,概括說明一個人怎樣才能把自己鑄造成為“上好的武器”。
答:
3.簡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并說說這樣安排的好處。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生命如茶
□鮑安順
一則故事說,有位失意的年輕人來到普濟寺,他沮喪地向老方丈絮叨自己的不幸和絕望之情。老方丈吩咐小和尚端來一壺溫水泡了一杯鐵觀音茶,年輕人看著冒著微微水汽的茶水——茶葉毫無生氣地漂浮在水上,喝起來一點兒茶香也沒有。見年輕人疑惑,老方丈又吩咐小和尚去燒一壺沸水,然后親手沏了一杯同樣的鐵觀音茶——茶葉在杯子里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年輕人想要去端杯,老方丈阻止后又提壺連續五次向杯中注入一線沸水。茶葉一次比一次翻騰得厲害了,縷縷醇香裊裊升騰,在小小的禪房里彌漫開來。見年輕人若有所悟,老方丈便告訴他:用一杯溫水與一杯沸水沖沏的茶水顯然不同——溫水無味而沸水清香四溢。世間蕓蕓眾生也正如此,那些沒經風雨曝曬之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浮在生活的表面,無法浸泡出生命的芳香。那些櫛風沐雨的磨難之人,如被沸水沖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里幾度沉浮,才有了那種沁人心脾的清香。
生命如茶,在這個故事里得到最佳詮釋。在沸水沖泡之中,生命的內涵才能夠散發出本質的芳香——茶與水的完美結合才能讓生命抵達一種至高至純的境界。
很久以前,聽一位恩師說:“學生如同香茗,老師仿佛清泉——所謂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就是說,學生也好,老師也罷,如同茶與水,水對于茶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十分之水”,那茶就沒有了與清泉完美結合的茶香人生了。
詩人流沙河曾經寫過一副對聯:“時髦你喝易拉罐,守舊我飲蓋碗茶。”其實,兩種飲料在這里已經不是時髦與守舊的概念,而是喝茶人的一種生命狀態。這副對聯,讓我想起多年之前我家蓋房請人做活兒,母親拿出父親從外地帶回的最好茶葉,泡成香茶給那些汗流浹背的人喝。可是,他們都大呼小叫地說茶太淡太無味了,母親只好在茶水中加入一把粗劣的茶葉——那些人喝了之后反而大叫痛快。他們酣暢淋漓的豪爽之態,至今想起來,依然激情蕩漾。
茶永遠是清淡平和的生命境界——無論是妙玉的“梅花雪水”,還是乾隆的“碧螺春茶”以及貧困人家的淡飯粗茶……只有細細品味它的人,才能在自己的生存狀態中感悟它的自然之味——它就是一位純粹謙和的君子,有著無窮生命的哲學詩意。難怪歐陽修說:“縱情山水間,茶亦能醉人?!蹦鞘且环N深入山水之間的生命體悟,也是一種對生命真諦的深層發掘。
另一位北宋大詩人王安石說,他終日以茶為食,因為茶比世俗的米鹽更多了一層生命的珍貴——茶乃是生命的一種提升,是精神所依的高尚享受,他是一日不可無茶的。
前不久聽一位教授說,二戰后,原子彈爆炸后的日本廣島和長崎,僅有三類人活了下來——從事茶道的人、種茶之人和長期飲茶之人。茶中有抗輻射和防癌變的物質,才讓這三類人逃過了滅頂之災——讓生命的奇跡綻放于美味的茶香中……
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藏族古諺:“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人將茶推崇到如此境界,那種茶情和茶意,是何等魂牽夢繞而又亙古如春。
(選自《河北日報》)
1.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2.作者是怎樣布局謀篇的?請作簡單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