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引入】
近期以來,理論界和媒體不斷地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進行解讀和闡釋。在解讀和梳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中,中華傳統文化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先后對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多次論述,反復強調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在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上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其實,關于“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風早已在大學校園吹了很長一段時間。高三學子們,快來看看我們向往的大學校園里豐富多彩的弘揚中華文化的生活吧!
暨南大學:
浸潤中國風 盛載華夏情
“上庠百載,聲教流芳。忠信篤敬,恭儉溫良。尊師愛校,志在興邦。”2014年9月,在暨南園,5000多名新生齊誦《暨南大學學子銘》。在為期10天的新生訓練營里,新生武術訓練、民族音樂和舞蹈會演、用毛筆臨摹校訓等活動,讓新生們充分感受到了暨南園里的中國風,領略了暨南園百年來積淀的厚重的校史。
“大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樹立,培養社會責任感,養成優秀人格等都有重要作用。作為百年僑校,暨南大學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更大的責任。學生只有了解中華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促進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暨大黨委書記蔣述卓教授說。
2014年7月,“夢想中華行”中華文化之旅夏令營開營。暨南學子尤其是港澳臺僑生和留學生組成古絲綢之路、西夏文化、荊楚文化等7個團,考察經典的歷史文化古跡,探尋中華文化底蘊。
自2008年以來,暨大一年一度的中華文化節主題文化展總是熱鬧非凡。2014年35個主題各異的文化展位通過精致的展位裝飾、趣味游戲與誘人的傳統美食,呈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學生沉醉其中。暨大學生處處長區向麗說:“中國文化節活動為期1個月,每屆參與人數過萬人,已經成為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重要陣地,成為對廣大華僑華人學生進行中華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豐富、效果最好的平臺。”如今,學生得到的外界信息多,對西方文化、異質文化認同得很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浮躁心理,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能讓心安靜、凈化心靈,對于人格的培養和鍛造有重要的作用。
山東大學:體驗館里感知中華文化
山東大學有一座中華文化體驗館,是目前國內高校首創的“一站式”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場館,建筑面積近2600平方米。在內容設置上,分為哲學思想、傳統藝術以及民俗生活三個方面,包括孔子與儒家禮儀、書法、國畫、建筑、京劇等16個專題文化體驗區,100多個體驗環節。體驗館里,“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中國故事每天都在講述。
追慕圣賢、誦讀禮拜的儀式教育融技能學習、文化認知與情感體驗于一體,正逐步成為山東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新風尚。山東大學赴西部支教的研究生和分赴法國、荷蘭、澳大利亞、韓國、蒙古等國孔子學院任教的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等,都要在這里開展文化體驗,接受系統的傳統文化課程學習。
中華文化具有“日用而不知”的特色,是一種生活中的文化,蘊藏于平常的一言一行中。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表現出來,傳播開去,是體驗館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體驗館里的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年齡不同,文化語境各異。既要“信達雅”地傳授中華文化,又要克服跨文化的障礙,對老師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要端出課堂的‘這碗水’確實需要課下的‘一桶水’作后盾。”陳鶴齡老師說。
面對浩瀚的中華文明,如何去選擇?怎樣使抽象的文化得以外化和感知?這些問題一直伴隨著體驗館建設的歷程。體驗館設計者之一、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馬曉樂說:“我們希望建立一種體驗式的文化教學,突出‘活在當下’,注重教學的生活化和社會化,而不僅僅是學術化和歷史化。體驗是文化教學的起點,教師要善于構建文化‘知識鏈’,由淺入深,嘗試在生活的文化表征和內涵之間搭建橋梁,在‘術’與‘道’之間加強引導,以此讓體驗者慢慢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
天津大學:爭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天津大學自動化學院學生張百慧,最近對“塤”這一古老的樂器著了迷。暑假里,她和“時光掠影實踐隊”的同學們專程到西安做“塤”的專題調研,回校后,制作了一部紀錄片《尋·塤》,并分享到網絡媒體平臺上,引起廣泛關注。眼下,張百慧又在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的支持下,準備將“塤的保護和傳承”作為一項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爭取做出一個“像樣的成果”。像張百慧一樣,在天津大學,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中。
目前,天津大學已有30多支以“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大學生實踐隊伍。濰坊風箏、敦煌手鼓、朱仙鎮木版年畫等,都成為他們關注的對象。僅在2014年暑期,他們的足跡就遍布大江南北10多個省份。建筑學院還組織了4支專業隊伍,分赴沈陽福陵、河北蔚縣等地進行古建筑測繪。其中福陵遠離市區,為了提高測繪效率,測繪隊在一個軍營駐扎下來。天剛蒙蒙亮,他們就要背上測繪儀器前往福陵,直到太陽落山才能返回駐地,吃過晚飯后還要繪圖到深夜。“古建筑多是木質結構,會隨著時間的遷移發生自然損毀,需要定期修護。”隊員孟蕾說,“我們測繪而成的圖紙經過完善后,將會被納入文物保護檔案,成為國家重點文物搶救性維護的重要依據——這是一項多么有意義的工作啊!”
“除了為傳統文化保護提供實用性的數據,我們這些學生實踐隊伍還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盡己所能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劉克嘉立志要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2014年暑假,他組織同學們奔赴河南開封等地調研朱仙鎮木版年畫和汴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彩云之南,乘鳳擷羽”,學生實踐隊在大理鳳羽鎮調研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時,發現當地基礎教育比較薄弱,隨即展開支教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還特別融入剪紙、民族舞等傳統文化。
浙江大學:在經典熏陶中完善人格
“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別號。而浙大與“陽明”的關系還要從“求是”校訓說起。1938年11月1日,浙大西遷,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竺可楨校長發表了題為《王陽明先生和大學生典范》的講話,確立“求是”為校訓。“所謂無心同異,惟求其是,正是陽明的博大不立門戶的精神——本校推原歷史的淵源,深維治學的精義,特定‘求是’二字為校訓。”
浙大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全校學生都需要修讀的通識類課程中,設置了許多與詩書經典相關的課程。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科生的培養方案中對選修通識課提出了明確要求:理工科學生在“人文社科組”中至少需要修讀6學分;文科學生在“科學技術組”中至少需要修讀6學分。
2012年12月,浙大一位大一新生在剛入學3個月后便自殺了。不是因為學業壓力,也沒有抑郁癥,而是在探尋生命的終極意義無果后選擇了結束生命。開設“王陽明心學”課程的董平教授在事發第二天的“孔子與論語”通識核心課上,談了對于這件事的看法:“那位同學把人分解為一個個分子、粒子,從而得出生命沒有意義的結論。如果僅僅把人看作一個‘粒子團塊’,把所有的東西都還原到分子、原子的層面,那么我們的藝術、哲學、文學、歷史該如何解釋?”在董平看來,如果那名同學能花更多時間學習一些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內涵,也許他的世界觀會有所改變。
大學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發生轉變的重要時期,過度強化知識教育會導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更容易產生找不到生活意義的問題。用豐富的人文知識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禮敬,更是完善學生人格、培養學生思辨精神的重要渠道。
南開大學:
用“禮”“孝”文化鍛造青春
“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2014年9月20日,在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的開學典禮上,200多名新生高聲齊誦“容止格言”,并集體向父母行“鞠躬禮”以謝養育之恩。現場很多學生和家長一起感動得落淚。
這樣莊重的儀式,這樣動人的情景,每年都在南開大學各個學院的開學典禮上重復著。“‘禮’與‘孝’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生入校之初,我們就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力爭在整個校園中營造出禮敬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讓他們在這種氛圍里培養氣質,鍛造青春。”學生工作部部長杜長有說。
在物理學院2012級本科生王鍶博的床頭掛著一幅“容止格言”。王鍶博初入南開時,得知物理學院有一個按照特殊模式培養理學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伯苓班”,就報名參加了選拔考核,最終卻沒被錄取。王鍶博百思不得其解,一位老師提醒道:“同學,先回去認真看看南開大學的‘容止格言’吧!”“容止格言”是由被稱作“南開校父”的我國近代教育先驅嚴范孫在創校之初所擬定的學生儀表規范,張伯苓校長把它鐫刻在男女宿舍門廊的大鏡處,稱之為“鏡箴”。回到宿舍,王鍶博翻出《入學手冊》里的“容止格言”:“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他找到了自己失敗的原因:松垮的衣褲、蓬亂的頭發、惺忪的睡眼。從那時起,王鍶博便將“容止格言”張貼在床頭,每天清晨都默默誦讀。一年后,衣著整潔的王鍶博再次參加“伯苓班”的面試,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如今,王鍶博的成績在“伯苓班”里名列前茅,生活也井井有條。輔導員宋燕欣慰地說:“‘容止格言’能引導學生養成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平和寬仁的處世態度,這將是學生受益一生的財富。”
“男子須懷軒昂氣宇,女子當有林下之風。”已92歲的校友羅明琦先生近幾年來一直在給新生開設講座,題目就是“‘容止格言’與南開精神”。
北交大校園誦讀:
藝術育人 傳承精神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在2014年的“春之聲”誦讀活動中,交大國學社的同學首先出場,朗誦了《大學》,觀眾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本末,有終始,有知識并去實踐,這也是北京交通大學校訓‘知行’想要告訴大家的。”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說。
2014年2月,北京交通大學自主創排的大型原創話劇《茅以升》完成校內的首次公演,同學們把劇場擠得水泄不通。“這是通過‘以校園藝術演繹科學精神,以原創作品展現大師情懷’的形式,為高等學校藝術育人工作做出了有益嘗試。”寧濱說。藝術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審美觀念,陶冶道德情操,培育全面發展的人,具有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藝術能夠激發創新思維,豐富想象力;藝術能夠造就創新型人格,激發創造的欲望;藝術能夠溝通審美法則與科學規律,使其用各自的方式描繪世界。
【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文章是對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則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我們青年學生要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保持敬意,傳承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