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寫作中要學會建立“畫面感”,具體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六覺法
“六覺”是指人的眼、耳、鼻、舌、口、觸六種感覺器官。六覺法就是通過人的各種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光、聲、味、嗅、觸等),從而表達出對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就記敘文而言,寫景狀物,視覺描寫和聽覺描寫是主要的。但如果能夠在描寫過程中,視、聽、嗅、味、觸等“六覺”并用,將會產生更加細膩、逼真的描寫效果。
如:每天潮來的時候,聽見海浪沖擊巖石的音響,看見空際細雨似的,朝霧似的,暮煙似的飛沫升落;有時它帶著腥氣,帶著咸味,一直沖進我們的窗欞,粘在我們的身上,潤濕著房中的一切。
——魯彥《聽潮》
六覺并用,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風”描寫得有聲、有色、有味;可感、可聞、可視,細膩而有層次。
二、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一個整體的東西分解為若干有層次的細小部分來描寫。
如:旱獺要整整在它們的洞穴里冬眠半年。只有到了夏至后,發青的酥油草才把它們養得胖墩墩,圓滾滾。這時它們的毛色麻黃發亮,肚子拖著地面,短短的四條腿行走遲緩,正可以大量捕捉。
——碧野《天山景物記》
無論是描寫人物的外貌,還是寫動植物形狀,亦或是寫景,如果想寫得逼真、具體,就可利用分解法,使人物特征更加突出,使動物五官肢體活動起來,使景物層次分明,使文章結構有條理。
三、組合法
描寫景物時,既要有“特寫”,又要有對背景式的畫面的“廣寫”。所謂“廣寫”,就是把眾多的場景藝術地組合起來,展現出一幅生動廣闊的畫面。
常見的組合方式有:
1.空間組合式:可“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圍到中心”。
2.時間組合式:可“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時”。
如:臨河的土場上,太陽漸漸的收了他通黃的光線了。場邊靠河的烏桕樹葉,干巴巴的才喘過氣來,幾個花腳蚊子在下面哼著飛舞。面河的農家煙囪里,逐漸減少了炊煙。女人孩子們都在自己門口的土場上潑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這已經是晚飯時候了。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搖著大芭蕉扇閑談,孩子飛也似的跑,或者蹲在烏桕樹下賭玩石子。女人端出烏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黃的米飯,熱蓬蓬冒煙。河里駛過文人的酒船,文豪見了,大發詩興,說“無思無慮”,這真是田家樂呵!
——魯迅《風波》
運用空間組合,由上到下,由遠到近,由周圍到中心,行文富有一種立體感,令人震撼。
四、烘托法
運用聯想、打比方等方法來進行多方烘托,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征,表現出描寫對象的神韻,是記敘文中常用的一種方法。特別是對于很單調、不適宜用分解法的描寫對象而言,用此法尤佳。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運用比喻、擬人等不同手法進行描寫,烘托出荷花的清新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