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鑰匙】
一、考點梳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中一個??疾凰サ碾y點。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首先,我們要清楚什么是重要句子。一般來說,“文中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關鍵性的語句。從地位上說,指點明主旨的語句,或顯示脈絡的關鍵性語句;從作用上看,是指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從內容上說,指內涵豐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導性的語句;從表達上說,指含蓄深刻或者結構復雜的句子。
在論述類文本中,理解重要句子的題型有兩種,一是單向選擇題,二是問答形式的主觀題。
二、答題方法
這里我們主要談談論述類文本中的選擇題答題方法。
一審,審標題和題干。如果文章有標題,先審讀標題,明白文章的主題;再審讀題干,明白問題要問什么,然后帶著目的讀文本。如果不看問題,直接讀文本,沒有目的性,做題時回頭再讀,浪費時間。
二讀,讀文本。首先,逐句快讀,盡快弄清文章的主旨。其次,圈點關鍵字詞。關鍵詞包括表示時間的詞(迄今為止、到目前為止、現在所見的等)、范圍限定詞(凡是、所有、幾乎、全、少數等)、重要的修飾限制詞語(基本、根本、最、十分、非常等)、邏輯關系詞(因為、但是、反而、實際上、而是)、出現頻率高的詞等。
三找,找題目與原文對應的區域或文字。
四對,把題目與原文的句子進行對比。首先,對比句子內的語意,抓住細微差別,如程度、范圍、角度、先后順序等。第二,對比上下文之間的關系,注意前后文是否屬于同一話題、前后文邏輯是否一致。對比句子時,經常會在原文里遇到和題目一樣的句子,忽視了上下文“反而、但是”之類的陷阱,導致錯誤。所以,一定要注意對比上下文之間的關系。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學而優則仕”傳統之功過說
□張緒山
兩千余年來,“學而優則仕”作為以學致仕的信條被讀書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舉制度形成以后,“學而優則仕”的信條與科舉制度融為一體,互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學而優則仕”傳統在歷史演化中對中國社會產生過積極影響。它確立了學問作為政府取吏的標準。以學取士將大部分飽讀儒家經典的讀書人吸引到官員隊伍中,保證了政府運作始終處于接受過儒家道德教訓的文吏手中。歷代草莽英雄出身的開國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孫通的名言“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并視之為治國要訣,對書生抱有相當的尊重。文吏統治造就了“士”作為無冕之王的優越地位,也促成了“士為四民之首”的觀念?!度龂萘x》塑造了名士禰衡裸體痛罵曹操而為曹操所寬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勛章做扇墜在袁世凱的總統府門前大詬袁氏包藏禍心,而被袁氏所容忍,個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士子對世道民心的巨大影響,無論是是治世英雄,還是亂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憚。另一方面,讀書人堅守位卑不忘憂國的信條,以天下為己任,希望將平生所學貢獻于國家民族,都與學優而仕傳統有關。
中國歷史上,所謂“貴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統決定。對社會各等級的人而言,通過以科舉制度為體現的“學優而仕”途徑躋身于士大夫階級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說的“勞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變為“治人”,從而由“賤”入“貴”,成為“貴族”。正是由于學優而仕傳統為讀書人提供了改變自己命運的出路,整個中國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劃分才不像印度種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并沒有創造出多少“平等”觀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眾以信教而為自己爭得了平等地成為上帝仆人的權利,而中國的士子們則由學優而仕獲得了參與政治的平等權。
“學而優則仕”傳統對中國社會的負面影響,從根本上是源于以“仕”為“學”之鵠的這個既定前提。在“家”“國”一體的宗法專制時代,以“學”而至仕途,最終結局只能是以學問服務于帝王的“家天下”,“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成為士子們的必然歸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關系的等級網中,主仆關系的確立意味著對主子的物質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為是非,成為越兩千余年不變的通例。被“學而優則仕”信念和科舉功名誘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們,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在“食君俸祿,為君分憂”的附庸倫理支配下,為帝王的“家天下”的長治久安耗盡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將相家譜的所謂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賢”“能”的贊辭。
(選自《“學而優則仕”傳統之功過說》,有刪改)
1.下列對“學而優則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學而優則仕”使中國歷史上的讀書人通過讀書來躋身于官員隊伍。
B.“學而優則仕”是封建社會一種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以學才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
C.“學而優則仕”使飽讀儒家經典的讀書人改變“治于人”的命運。
D.“學而優則仕”使士子憑著學習優秀而躋身士大夫階層,并得以平等參與政治。
2.“‘學而優則仕’傳統在歷史演化中對中國社會產生過積極影響。”對這句話的理解和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貧寒的知識分子可以通過參加科舉考試進入貴族行列,獲得平等的地位。
B.“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的治國要訣使“士”受到了充分的尊重。
C.“學而優則仕”傳統為知識分子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
D.讀書人堅守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這對國家治理有好處。
3.下列推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歷代草莽英雄出身的開國皇帝都將“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視為治國要訣,“士”因此非常受尊重。
B.《三國演義》中禰衡痛罵曹操而被寬宥,章太炎大罵袁世凱而被容忍,只是因為士子是“無冕之王”,對世道民心有重要影響。
C.在帝王“家天下”附庸關系的等級網中,士子們對帝王有物質和精神上的依附,不敢表達自己合理的觀點。
D.中國社會等級制度中的“貴族”階層并不由血統決定,很多讀書人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成為“勞心者”“治人者”,改變自己的等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