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作文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亮
淳樸者是何等有福,因為他們享受著極大的寧靜。
——[德國]坎普滕的托馬斯
請以“靜的魅力”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結合命題材料,可知文題的中心語是“魅力”,修飾語是“靜”,此篇作文要以“靜”為思維基點,以“靜的魅力”即“靜”能帶給人們的美的享受和凈化心靈、提升心靈為主旨下筆行文。參考立意有:保持寧靜,拒絕喧囂;守護心靈的寧靜;尋找寧靜等。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心人會觀察發現,人們匆匆來、匆匆去,原因都在一個“找”字。找理想、找出路、找機會、找朋友、找愛情、找金錢。于是,毛澤東找到新中國,鄧小平找到小康之路,袁隆平找到超級水稻,比爾·蓋茨找到巨大商機成為世界首富。也有貪官找到不義之財進了監獄,吸毒者找到刺激失去了健康。當然,我們自己也在找。面對諸如此類的“找”,你有何聯想,有何故事,有何經歷,有何感慨?
請以“找”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這是一篇材料命題作文,由材料中的“找理想、找出路、找機會、找朋友、找愛情、找金錢”提示,可把“找”理解為追求、探尋、奮斗拼搏,因此,可從追尋夢想、尋找出路、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等角度立意。若寫議論文,可通過列舉名人事例,或描寫自身感受,來論述“找”的含義和價值;若寫記敘文,可通過敘寫一件或幾件典型事例,來具體闡釋“找”的深意。
話題作文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國教育報》曾刊發過一條來自新華社的新聞,標題是“有責任感的畢業生求職最受歡迎”,內容是山東人才網對200家用人單位的人事主管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在挑選大學畢業生時,看重的因素依次是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待人接物能力等等,其中責任感被排在第一位。
請以“也談責任”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本題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責任感”,從不同角度著眼,層層挖掘,確定出不同的立意。例如,可以從“責任感”的重要性的角度,確定這樣的立意:責任是人生的最美內涵;要勇于擔負責任。也可以從“責任感”與他人的關系、與學業事業的關系上立意:與人相處要有責任心;擁有責任心是事業成功的基石等。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現代漢語詞典》上,“靠”有兩個重要的義項:1.憑借;依仗。例:投親靠友、靠山吃山、靠勞動生活、萬物生長靠太陽。2.信賴。例:可靠、牢靠、他很靠得住。
請以“靠”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話題核心詞為“靠”,“靠”是什么?我們可以想到依靠、靠山、靠背等。“靠”可分為兩種:一是現實生活中看得見的靠;二是精神上的依靠。
本文在立意時既可以正向立意,亦可反向立意。正向立意一般指朋友之間、集體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需要依靠,在依靠中走向成熟,在依靠中獲得雙贏,但依靠是為了最后的不依靠。由此可以這樣來詮釋“依靠”,依靠是一種美德,依靠是一種雙贏。反向立意可從當代中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意識,過分依賴父母、親人、老師等方面切入,進行理性思考。過分依靠是一種傷害,過分依靠是一種缺乏勇于承擔個人、社會責任的表現,時代召喚有獨立意識、敢于承擔責任的人。反向立意能使文章更有深度,內涵也會更加豐富。綜上分析,本文題可以從個人上升到民族、國家的高度進行思考。參考立意有:依靠促進發展;別人是靠不住的,人要靠自己;弱小時,我們依靠外物和他人;強大時,我們要成為他人的依靠。
材料作文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鑒真和尚剛剃度皈依時,住持讓他做了寺里誰也不愿意做的行腳僧。一天,日已三竿,鑒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叫醒鑒真問為什么。鑒真說:“穿破一堆芒鞋,就能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嗎?我還是為廟里節省些芒鞋吧!”住持一聽,明白了,說:“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寺前是黃土坡,昨天夜里下了一場大雨,路面泥濘不堪。艱難走過之后,住持問:“你能找到你剛才留下的腳印嗎?”鑒真說:“當然。”住持捻須一笑:“你能否找到你昨天從這條路上走過的腳印?”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昨天沒下雨,這路又平坦又堅硬,小僧哪能留下腳印?”住持聽了,拍著鑒真的肩說:“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本文題在立意時,關鍵要聯系生活,思考為什么“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一代高僧鑒真,就是這樣走過了泥濘,走過了坎坷。“泥濘”象征著挫折、困苦、磨難、逆境與無奈。生活的路,總要經歷一段坎坷,一番風雨,才會精彩。順利、舒適、遂心的環境,看起來是愜意的,但也是消失最快的,人的心性最容易在此中迷失。這種環境最終會把一切抹平,包括個人的價值。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經歷風雨和磨難。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從蘇州、揚州等地高校畢業的5名女大學生,成為揚州瘦西湖景區的首批“大學生船娘”,并在近日正式上崗。有人質疑,大學生去干搖櫓劃槳這樣的體力活兒,是不是太浪費了?然而,女大學生卻說:“能養活自己,適應社會,奉獻他人,這樣的工作是體面的。”這一回答,使那些質疑顯得蒼白而無力。
材料二:揚州籍的清華大學建筑系96屆學生卜冰,畢業后被分配到上海建筑設計院。面對這樣令人羨慕的工作,卜冰卻覺得在這里很不適應,僅半年時間就毅然離開,考入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建筑學碩士學位,畢業后創立“集合設計”事務所,開創了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通過分析材料,可知立意點應抓住“適應”這個關鍵詞。具體可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適者生存”,相信執著的生存不是茍且偷生,不是碌碌無為,不是閑拋歲月;“適者發展”,生存下來,為的是向前,為的是攀升,為的是進步。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期電視上的“真人秀”類節目熱播,原汁原味的生活化情景,現場即時流露的豐富情感,往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贏得觀眾的好評。但隨著這一類節目的泛濫,大家又覺得審美疲勞。“真人秀”的“真”讓人質疑,“秀”的成分居多,“人”最寶貴的情感和品質變成了招徠觀眾的招牌。此類節目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本題可從以下幾個角度立意。①肯定“真人秀”的形式,貼近生活的才是最好的藝術。②肯定“真人秀”的本質,真實、真誠才是一種感動人心的正能量。③否定“真人秀”的作假傾向,指出作“假”作“偽”的社會危害。④否定“真人秀”的泛濫,指出娛樂至死的時代隱憂。⑤否定“真人秀”中觀眾的“看秀”“窺私”心理,要培養高雅的審美趣味。⑥辯證分析:“真人秀”是一種貼近生活、創新的電視創作形式,但要嚴格恪守真實性的原則,“秀”也要有度。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上帝愛魚
造了許多湖泊和小溪
人也愛魚
造了許多網魚的工具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品味詩意,從表層看,詩中講“愛魚”“湖泊”“小溪”“網魚”,這些內容屬于“環保”問題。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一是創造條件改善生態環境,二是有意地破壞生態環境。圍繞這個方面可以確定一些話題。品味詩意,還可以從深層看。“上帝”與“人”都“愛魚”,前者“造了許多湖泊和小溪”,讓魚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這種愛,不思回報,只是給予,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后者“造了許多網魚的工具”,因為魚可以成為人類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這種愛,是另有所圖,它的背后是私心與雜念。同樣是愛,一個是付出,一個要索取。因此圍繞“什么是真正的愛”“愛與行”這方面考慮,也能確定一些話題。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魚靠著能脹縮的鰾,儲氣浮沉。但鯊魚無鰾,它需要拼命游才能不葬身大海,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結果,它成為海上霸王。鯊魚無鰾卻成為海上霸王,這“無鰾”現象引發我們什么感想呢?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這是一則比喻型的材料作文。寫這樣的作文,應善于從材料的喻體中發現本體,然后通過聯想類比,打開思路。譬如在城市的一些闖蕩者、打工者,他們無錢無房無戶口,使他們無“鰾”,但他們四處打拼,不懼困難,生命力旺盛,有些最終成為“大鯊魚”“大鯨”,這無不啟迪我們應自強不息才能變劣勢為優勢,收獲成功。
六、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個漂亮的姑娘想:要是我的眼睛是雙眼皮就好了;
一個戴近視眼鏡的姑娘想:要是我的眼睛不近視就好了;
一個左眼失明的姑娘想:要是我兩只眼睛都能看到東西就好了;
一個雙目失明的姑娘想:要是我哪怕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東西就好了;
一個40歲的男人想:要是我現在只有30歲就好了;
一個30歲的男人想:要是我現在只有20歲就好了;
一個20歲的男人想:要是我永遠不長大就好了;
一個在玩“飛機”的男孩想:要是我能快點長大,我就可以去當飛行員了。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材料有兩層意思:以眼睛作比,說明人處在任何情況下,總是向往更好更完美的境界,不會滿足;以年齡為喻,說明人總是希望處在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的歲月。這兩層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人都在追求美好。據此,可立意為:追求使人生更美麗;人生要有不懈的追求;追求,不斷美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