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鑰匙】
一、考點梳理
所謂“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就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對某一問題的見解、看法,這是作者思想間接或直接的流露,也是作者人生觀世界觀的折射。所謂“分析概括”,就是要求考生將作者分散在文章各處的觀點態度整合起來或者以更簡略的文字準確地表達出來。需要注意的是,考生要分析概括的是作者的觀點態度,而不是用自己的觀點代替作者的觀點。
二、答題方法
1.清文意,直接提取。有些文章的表達是直接而明顯的,我們可以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通過三看,即看標題、看首尾句、看過渡段來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一般論述類文章有比較多的顯性因素,比如題目,很多時候就是作者要論述的中心,或者是文章要論述的范圍。我們在答題之前若能對題目加以關注就能事半功倍,迅速明確答題的方向,排除干擾項。同樣,有些作者會在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論點,有些中心論點則會在文末或者承上啟下的過渡文段中體現。
2.看表達,比較辨析。有些文章的表達是含蓄而隱晦的,作者常常會用一些暗示性的語言來表達觀點。針對此類文章,我們要辨析清楚兩類內容:一是將作者的觀點和文中其他的觀點分辨開來;二是將作者的觀點從非觀點類的文字中分辨出來。有些文章會列舉多種觀點,作者把其他人的觀點羅列出來之后,一定會有自己的看法,或贊同其中的觀點,或全盤推翻以提出全新的觀點,或相容相交,發展遞進。這時就要抓住作者的暗示性語言,理清作者的觀點態度和文中所列舉的觀點態度是同質同向的還是反質反向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另一方面是要善于分辨哪些是觀點類的文字,哪些是材料類的文字。一般而言,表達觀點的文字是抽象理性的,陳述材料的文字是具象感性的。
3.明邏輯,把握細節。要正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有些細節是不容忽視的。首先要注意理清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明確各分論點之間及與中心論點之間的關系,把握全文脈絡,理清文章的結構。其次要注意每段的起始句、結尾句、過渡句、指示句,注意多次出現的詞語、意義相近的詞語、限制性的詞語和重要的關聯詞語等。最后還要盡可能地弄清寫作背景,做到知人論世,才能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4.理層次,分點列說。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語言,將作者的觀點進行總結篩選,進而提煉、加工和轉化。特別是應對主觀題,需要考生在組織文字的過程中,理清層次,用分點列說的方式進行作答。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重拾中華之“禮”的當代價值
□彭 林
東西方文化,是當今世界的兩大文明,兩者的關鍵區別究竟何在?梁啟超說“中國重禮治,西方重法治”,將東西文化歸結為“禮”“法”二字。錢穆贊揚此語“深得文化分別之大旨所在”。數十年后,錢穆又說:“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說清禮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對于當代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文化中,禮是理的同義詞。“禮者,理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孟子以禮為盡人皆有的四個善端之一,無禮者謂之非人。梁啟超、錢穆將中國文化的核心歸結為禮治,絕非向壁虛造,而是淵源有自。
在中國人看來,人是按照禮,也就是理性要求來生活的,其他動物則不能。人有文化自覺,不可與鳥獸同群,通過禮自別于禽獸,對于中國人而言,禮是人生第一要義。禮也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這是更高一個層次的區別。孔子作《春秋》,欲為萬世龜鑒。春秋亂世,本質上是文明與野蠻的斗爭,即“禮”者與“非禮”的斗爭。而歷史的進步,是在文明戰勝野蠻之后。禮是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修身的主要門徑。中國文化要求人們努力修為,勉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賢,其間的取徑,則是禮樂人生、外內雙修。因此,中國人在童蒙教育階段即教以禮,不學禮,無以立。從束發開始,每逢人生的轉折點,也都會寓教于禮,通過冠禮、婚禮、相見禮、飲酒禮、射禮、喪禮、祭禮等一系列“人生禮儀”進行指導,在總體上維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為重要的是,禮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四方發展不平衡,各地風俗更是歧異,對政府而言,如果沒有統一的行為規范,聽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經過兩千多年的經營,禮超越于方言、風俗之上,彼此說話可以聽不懂,年節習俗可以互議,但在禮的層面上卻能彼此認同,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中國在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統一趨勢的深層原因。
如今,舉國上下都在談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匯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對兩大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盲目從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經》的說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惡,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靈魂。而中國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從周公制禮作樂起,民本主義迅速崛起,天意與民意幾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識抬頭,人性本善,人的靈魂不僅要由自己來管理,而且能管好。禮是把抽象的道德轉換到操作層面的不二法門,惟有經由禮,道德才能落實到人的身上,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在當代中國,傳統禮學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幾十年的社會變革證明,物質與精神,猶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在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層面的需求就會提上議事日程。近年,各地紛紛舉辦道德大講堂,反映了社會對道德的呼喚。道德只有體現在人的身上,對人與社會的進步發生作用,道德才是鮮活的、有價值的,禮恰恰是把道德轉換為可以操作的規范的完整體系。今天在社會秩序方面出現的種種亂象,包括某些國民出境旅游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歸根到底是行為“失范”。
禮儀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標志。中華五千年文明,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東方禮儀,甚至遠播東亞,推動了朝鮮、日本文明的進程。中國文化中的禮,與修身、齊家密切相關,內涵極其豐富。社會在飛速發展,中華禮儀也定能完成現代轉型,再度輝煌。
(選自《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2日,有刪改)
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錢穆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禮”,我們只要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就可解決中國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
B.人生第一要義就是禮,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是人要按照禮、也就是理性要求來生活,其他動物則不需要。
C.西方文化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性本惡,人的靈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類要按照天意與民意管好自己的靈魂。
D.要實現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匯通,首先就必須要對東西方文化有一個清醒而深入的認識,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2.下列各項不能作為作者認為“梁啟超、錢穆將中國文化的核心歸結為禮治,絕非向壁虛造,而是淵源有自”理由的一項是( )
A.中國人按照禮來生活的,通過禮自別于禽獸。
B.禮是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修身的主要門徑。
C.中華五千年文明,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東方禮儀。
D.禮是民族凝聚的核心。
3.根據文意,下列推斷中合理的一項是( )
A.梁啟超說:“中國重禮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們應對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自信。
B.諸侯爭霸的春秋亂世,證明了孔子關于“禮”的那一套理論在當時根本行不通。
C.因為中國人在童蒙教育階段即教以禮,所以中國在總體上維持了文明的高水平。
D.獨具特色的中華禮儀影響深遠,對朝鮮、日本文明的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4.中國近幾年經濟高速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打破傳統道德底線的事件,如“摔倒的老人無人扶”等,因此許多有識之士呼吁應該加強傳統禮學的教育,讓人們知禮明禮。請依據文意,談談你對這種呼吁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