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書不可以一日不讀,但書更不能盲無目的地讀.不求甚解地讀。只有擁有良好的心態.掌握正確的方法去讀書,才算真正地讀過了書。
選文1
怎樣讀中國書
余英時
傳統的讀書法,講得最親切有味的無過于朱熹。
古今中外論讀書,大致都不外專精乖博覽兩途。“專精”是指對古代經典之作必須下基礎功夫。古代經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盡讀。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經”本文壘能背誦,而且“注”也能背誦.只有“疏”不盡記得,這種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為我們的知識范圍擴大了無數倍,無法集中在幾部經、史上面。但是我們若有志治中國學問.還是要選幾部經典,反復閱讀,雖不必記誦,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錫在他的《四庫提要辯證》的序錄中說:“董遇謂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固是不易之論。百遍縱或未能,三復必不可少。”至少我們必須在自己想進行專門研究的范圍之內,作這樣的努力。不但中國傳統如此,西方現代的人文研究也還是如此。
精讀的書給我們建立了做學問的基地:有了基地,我們才能擴展,這就是博覽了。博覽也須要有重點,不是漫無目的地亂翻。現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古人所謂“一物不知,懦者之恥”,已不合時宜了。所以我們必須配合著自己專業去逐步擴大知識的范圍。博覽之書雖不必“三復”,但也還是要擇其精者作有系統的閱讀,至少要一字不遺細讀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讀”“跳讀”。朱子曾說過:讀書先要花十分氣力才能畢一書,第二本書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來越省力,也越來越快。這是從“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過程,無論專精和博覽都無例外。
讀書要“虛心”.這是中國自古相傳的不二法門。朱子說得好:“讀書別無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來崖去,自己卻未先要立意見,且虛心,只管看.看來看去,自然曉得。”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實是最聰明的方法。我勸青年朋友們暫且不要信今天從西方搬來的許多意見.說什么我們的腦子已不是一張白紙.我們必然帶著許多“先入之見”來讀古人的書,“客觀”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話。正因為我們有主觀,我們讀書時才必須盡最大的可能來求“客觀的了解”。事實證明:不同主觀的人,只要“虛心”讀書.則也未嘗不能彼此印證而相悅以解。
“虛”乖“謙”是分不開的。我們讀經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學術價值的今人之作,總要先存一點謙遜的心理,不能一開始便狂妄自大。這是今天許多中國讀書人常犯的一種通病,尤以治中國學問的人為甚。他們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視西籍如神圣”,憑著平時所得的一點西方觀念,對中國古籍橫加“批判”,如果有人認為這是“創造”的表現,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去讀中國書。倒不如像魯迅所說的“中國書一本也不必讀.要讀便讀外國書”,反而更干脆。不過讀外國書也還是要謙遜,也還是不能狂妄目大。
古人當然是可以“批判”的,古書也不是沒有漏洞。朱子說:“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縫,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開,不是渾淪底物,硬去鑿。亦不可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讀書得見書中的“罅縫”.已是有相當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學便能選得到的境界。“硬去鑿…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卻恰恰是今天中國知識界最常見的病狀。有志治中國學問的人應該好好記取朱子這幾句話。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個真正讀書人所必須力求達到的最高階段。讀書的第一義是盡量求得客觀的認識,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創造力”,能“發前人所未發”。
只有溫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陳才能出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顛撲不破的關于讀書的道理。 (選自《悅讀》2013年第9期,有刪改)
含英咀華
文章從讀書的途徑、心態、目的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而深刻的論說,有理有據,言辭中肯,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思考練習
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代學者戴震堪稱“專精”讀書的典范,他對十三經,除了“疏”不盡記得外,經文與“注”壘都能夠背誦下來,作者認為現在讀書做學問的人必須具備這番基礎功夫。
B.作者認為,“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個真正讀書人所必須力求達到的最高階段,強調讀書的第一要義是盡量求得客觀的認識,而不是急于橫加“批判”。
c.魯迅的話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憤之詞.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議魯迅,矛頭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對中國古籍橫加“批判”并認為這是一種“創造”的人。
D.發現古書的漏洞,不是初學者能達到的境界,在沒有達到相當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對古書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
2.除了文章中提到的“虛”“謙”.你認為讀書還應抱有怎樣的心態?
選文2
論讀書
林語堂
讀書本是一種心靈的活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向來稱為雅事樂事。但是現在雅事樂事已經不雅不樂了。今人讀書,或為取資格,得學位;或為求爵祿,刮地皮;或為做走狗,擬宣言……諸如此類,皆非讀書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人之初生,都是好學好問,及其長成,受種種的俗見俗聞所蔽,毛孔骨節,如有一層包膜,失了聰明,逐漸頑腐。讀書便是將此層蔽塞聰明的包膜剝下。能將此層剝下,才是讀書人。
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出來。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五十而學《易》,又是一種味道。自己見解愈深,學問愈進,愈讀得出味道來。也許蔣介石未進過小學,或進小學而未讀過地理,或讀地理而未覺興味:然今日之蔣介石翻看閩淅邊界地圖,便覺津津有味。或某人在獄中讀清初犯文字獄的文人傳記,才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程子謂《論語》讀者有此等人與彼等人,有讀了壘然無事者,亦有讀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凡人讀書必找一位氣質相近的先賢作為老師,這是所謂讀書必須得力一家。不可昏頭昏腦,聽人戲弄.一人同時愛莊荀,或同時愛蘇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文學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魂靈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尼采師叔本華,蕭伯納師易卜生,雖皆非及門弟子,而思想相承,影響極大。當二子讀叔本華、易卜生時,思想上起了大影響,是其思想萌芽學問生根之始.
詩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蘇,或好韓,讀其所好,說得好的道理出來。或竟蘇韓皆不好,亦不必慚愧,亦須說出不好的理由來。或某名人文集,眾人所稱而你獨惡之,自己學力見識未到,或已是而人非。等過幾年學力已到,仍已是人非,則將來必發現與已有同感之人。劉知幾少時讀《前后漢書》,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后書宜為更始立紀,當時聞者責以童子輕議前哲,乃“赧然自失,無辭以對”,后來偏偏發現張衡范曄等,持見與之相同。因其讀書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書。如此讀書,處赴有我的真知灼見,得一分見解是一分學問,除一種俗見,算一分進步,才不會落入圈套,滿口濫調,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選自《論讀書》)
含英咀華
作者從四個方面談論了自己對讀書的認識和看法,讀書應避免功利化,好書要重讀,要讀與自己氣質相近作家的書.讀書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運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充滿了文化氣息和哲理意味。
思考練習
1.簡要概括文章第一自然段的論證思路。
2.如何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
選文3
談讀書
朱光潛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是獲得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且是全人類的事。每門學問到了現在的階段,是壘人類分工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被湮沒.全靠書籍記載才流傳下來。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里程碑.我們就現階段的文化學術求前進,必定以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為出發點。如果抹殺過去人類已取得的成就,我們說不定要把出發點移回到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縱然能前進,也還是開倒車落伍。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短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才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現新的世界。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拖累,可能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第一,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現在書籍易得,一個青年學者就可夸口曾過目萬卷,“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膚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成。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在都可裝滿一個圖書館,其中真正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千部甚至于數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的盡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的盡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踢一腳.就成了“消耗戰”。
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足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可以作為每個讀書人的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游,以至于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譬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選自《社會科學論壇》2012年4月,有刪改)
含英咀華
作者從“學問”“書籍”“讀書”等關鍵詞人手,講述了自己關于讀書的一些心得,表達凝練自然,說理深刻,對我們在讀書方法上有很現實的指導意義。
思考練習
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因書籍難得,所以我國古代學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經書,但由于讀得專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現在每種學問的書籍都非常多,但必須讀的著作只有幾部,初學者不能貪多求全而放棄了基本要籍。
C.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因此我們必須選擇經典作品仔細閱讀并深入研究。
D.書既可以多讀,也可以少讀,不能以讀的數量的多少來衡量讀書的質量。少讀如果徹底,對人的作用也很大。
2.聯系文章內容和實際生活.談談你對“書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