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公交車上聽到過一段有趣的對話,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問他爸爸:“爸爸,為什么以前的人要砍柴啊?”“因為要生火做飯,沒有火人就會凍死、餓死。”爸爸很耐心地回答。“那樹被砍下來不也死了嗎?”那男孩撲閃著澄澈的眼睛,天真無邪,讓人不忍告訴他一個殘酷的答案。突然,他自己笑起來,“我知道了,后來人們發明煤氣灶是因為人要活著,又不忍心讓樹死,是不是?”
聽到小男孩的話,我心驀地一震,原來可以這樣解讀生活。當我們機械地認為煤氣熱值高、經濟實惠、相對環保的時候,是不是錯過了用美的眼睛去看待生活的機會?當我們感嘆生活千瘡百孔之時,又何嘗不是在作繭自縛?
朱光潛先生提出藝術創作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要多一點兒童的游戲精神,去發現、發掘事物的美。其實,做人亦是這樣。善惡相生,共同存在,快樂與否,只在心境。曾有人向石頭希遷大師請教:“如何是凈土?”大師答曰:“誰垢汝?”問:“如何能解脫?”答:“誰縛汝?”這兩個反問發人深省。難怪林清玄先生說:“心美,一切皆美。”
然而,觀當今之社會,抱怨、詬病,甚至謾罵聲四起,仿佛這社會一無是處。譬如互聯網,許多人直斥其為謠言散布、傳播提供了土壤。當然,互聯網上有人裹挾民意,有人嘩眾取寵,這些當然都是事實;但反過來想,互聯網也為民主進程助力不少啊!西方國家花一百年才靠平面媒體做到的言論自由,中國靠互聯網只用了十年!這難道不是一種進步嗎?再比如民主,美國的民主進程,那是靠一次次黑奴、婦女的解放運動推動的,是用流血犧牲換來的。這一切都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又何必苛責中國,非要在一夜之間實現終極的民主自由呢?即使是美國也尚且未做到這點!
矛盾是無處不在的,這是一個既定事實。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學會去接受那些不完美。哈佛大學有句校訓:“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確實如此,在塵世里摸爬滾打的人們總是逃不開悲苦。佛家在僧鞋上留六個破洞,就意在告誡弟子——低頭看得破。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往事如風,生活的悲苦歡欣散開來,想在紅塵里做一個樂觀的智者,也許就要像個孩子一樣,懷揣一顆澄澈的赤子之心吧!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錫山高級中學匡園文學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