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富有思辨性的文章才可能稱得上思想深刻,只有內容充實、思想深刻的文章才有可能稱得上是一篇好文章。那么怎樣才能讓文章更具思辨性呢?具體來說,有以下六種方法。
1.一分為二,對立統一。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既統一又斗爭,推動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全面而辯證地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極的一面;既要看到對立與排斥,又要看到聯系與統一;既要看到彼此的消解,又要看到相互的轉化。如“歷史的長河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武器也越來越先進,戰爭也不斷升級。”(《科學,你姓“善”還是姓“惡”?》)
2.透視現象,揭示本質。事理是在“思”中深入、在“辨”中明晰的,所以對紛繁世事、人間萬象不能僅靠戴一副“平光鏡”去走馬觀花,而應該使用“X光”甚至是“CT”去入骨三分地透視現象,揭示本質。如“別以為馬云光用網絡搞營銷就可以整出個電子商務,別以為喬布斯啃口蘋果就能創造‘蘋果’帝國,別以為馬化騰光靠復制就能造就如今的騰訊。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他們通往勝利之門時那光鮮亮麗的一面,殊不知多少人一臉貼在冷冰冰的鐵門上……這些巨頭們的成功絕非一朝一夕獲得的,更不是所謂的人品爆發,而是踏踏實實地一步步贏得的。這條路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鋪就的!”(《門與路》)
3.追根溯源,探明前因。只有對事物的“緣”“故”探得越明,我們對事理的邏輯鏈才能理得越清,對解決的方案才能定得越準。如“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能夠做到按照自己的本心行事的人,往往少之又少。太多的人,因為現實,因為這紛繁的世事,因為懼怕可能付出的代價,最終選擇讓自己的內心之音逐漸沉寂。他們活著,卻不知為誰而活,為什么而活。他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出發的原因。”(《有心,有夢,有成就》)
4.放出眼光,預見發展。看到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能叫擁有視力;能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擁有眼光。我們也只有“見人之所未見”,才能“發人之所未發”。我們對事物發展趨勢的預見性越強,我們的觀點給人的啟發性就越大。如“那些老規矩,是經過時間檢驗、文化磨合后,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大家對文化認同的標志。遵守老規矩,可以讓人們抓住做人的根本,守住民族的精魂,從茫然走向清醒,從弱小走向強大。”(《認清去向,不忘來處》)
5.轉換視角,另辟新徑。角度改變觀念,為了使自己的觀點不“隨大流”,最好調整一下思維的方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如“不是技術的進步讓我們丟棄了照片背后的人文價值,而是技術的進步讓我們過于浮躁而急切。快速的腳步讓我們與親朋好友分離,讓社會間的人文關懷減少,讓我們沒有了靜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甘甜和人情味的機會,從而導致了人文價值的減少……我們每一個人才是應該為照片背后價值的流失而負責的為禍者。”(《誰為照片背后價值的流失負責?》)
6.拓寬思路,多維發散。影響一個事物發展的因素是多樣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是錯綜復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思辨時拓寬思路,多維發散,在此基礎上加以統籌、整合。如果我們思維的寬度不夠,發散的力度不夠,就會顧此失彼,甚至掛一漏萬,從而留下說理的漏洞。在尋因時,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因素”;在析果時,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可能”;在破解時,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辦法”。如“我們即將叩響大學之門,或清脆,或沉重。它一邊連著已知,一邊通向未知。有的人昂頭進去,昂頭出來;有的人昂頭進去,低頭出來;也有的人低頭進低頭出;還有人低頭進昂頭出……沒有人告訴你,前方有幾盞燈幾個坑,只有通過自己的摸索,那條路才會明朗起來。”(《那扇門,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