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網絡新詞涌現出來,從社交媒體到線上論壇,乃至進入日常用語,許多初看起來不明所以的新造詞匯,往往能在一夜之間突然成為流行熱詞。阿絡詞語集群來源多樣,衍生花樣多,在年輕人中人氣很高。
網絡新詞的創造可謂野蠻生長.這不僅體現在更新換代的速度,更在于其內容旨趣的“不講究”。一些普及度很高的阿絡新詞明顯難登大雅之堂.有些字面含義就能讓人尷尬不已的粗鄙惡俗詞匯,在現實中卻呈現出隨意泛化使用的趨勢.不少人脫口而出,引以為時髦前衛。
網絡對語言文字的再造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本質上是信息時代青年亞文化的興起。網絡熱詞的爆發式增長與流行,通常起源于網絡社交圈,追求個性與張揚的發言并沒有太多顧慮與束縛,包羅了五花八門的風格、習氣與姿態。但這些所謂的“私人領地”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隨手一條微博、微信制造焦點話題的例子十分常見,夸其具備了公共空間的屬性。
網絡熱詞的誕生或屬無心,可一旦進入岱共空間,“暢所欲言”的結果就不再無足輕重。眼下,阿絡熱詞已經突破了原本的小“圈子”,大量出現在包括阿絡名人乖媒體在內的知識群體話語中,包括那些叫人難以啟齒的猥褻字眼,就這樣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嚴肅的公共話語體系,一本正經地“指點江山”,毫不顧忌對少年兒童群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此,有人不以為意,有人贊其與時俱進,也有很多人頗感不適,感嘆斯文掃地——其中,知識界的反應與表現恐怕是最為令人玩味的。文化源于生活,但深刻影響一個社會主流文化取向的,往往是知識精英的態度。通常,一種文化若是為某個大家或一眾知識分子所認同、欣賞和親身垂范,則社會對其的接受度也會大為提升。在這個意義上,文化界其實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充當著文化品位和格調的篩選人和引領者的角色。
網絡亞文化全面滲透進主流寫作與公共表達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知識界的躬身相迎。種種跡象表明,知識文化界非但不排斥普通人喜聞樂見的粗鄙言語,甚至樂于接納并主動采用這些詞匯。一些知名作者以使用網絡熱詞為吸引粉絲的賣點,也有主流媒體刻意堆砌熱詞以求“接地氣”——無論是出于市場考慮,還是其他原因,知識界的整體表現,近乎迫不及待地認可網絡文化形態,尺度之大,寬容度之高,實在難選媚俗屈就之嫌。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知識分子“放下架子”與庸俗文化握手言歡的舉動,不僅降低了自己在業內的地位,在更大層面上,傷害的更是社會對知識界的整體信任。在文化生活中,知識分子應當是最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群體,引導社會甄別何為精華,何為平庸,何為糟粕。
語言體現著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品格,任何一種語言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粗俗甚至污穢詞語,這是無法改變的人類文化現象。但人類走向文明,就意味著這種詞匯應當從公共空間和公共話語中退場,知識分子對此更應有自覺擔當。藝術創作,當然允許對語言原生態的重現,但非藝術的公共表達,就應當用干干凈凈的語言來達意。
鑒賞評價
本文針對當前社會中,大眾對一些粗鄙網語的泛用現象,提出了中肯的評論,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見解深刻,發人深省。
思考探究
1.你如何看待網絡用語?
2.你認為應該如何刨造一種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