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鑰匙】
一、考點梳理
文章的結構,即文章內部的組織構造。主要包括三組環節(六個方面),即開頭和結尾、層次和段落、過渡與照應。
一般而言,對文章結構的考查有兩種方式:一是整體考查,即從總體上分析文章的結構思路、線索、組材等:二是局部考查,即題目往往不是要求總體分析,而是選擇“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段落或句子,要求分析其在全篇結構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查作品結構的特色題型——句段結構分析題。命題上除有整體與局部之分外,還有直接與綜合兩種。直接考,就是直接要求分析句段在結構中的作用:綜合考,就是把分析結構與概括內容、主旨以及分析表達特點放在一起綜合考查。
所以高考語文閱讀中.分析散文的結構有兩大類型考題:1.分析文章思路:線索的設置,結構的安排,詳略主次,過渡穿插,伏筆照應,烘托鋪墊等。2.概括句段的作用。即針對文章中某句段的作用進行命題。
二、答題方法
題型一:從總體上分析文章的結構思路、線索、組材等。
1.提問方式:這篇散文的思路結構怎樣?本文以××為線索展開,請具體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指出文章的結構方式,并作簡要分析。××在全文的結構中有什么作用?試作簡要說明。(一般具有線索作用時,則要梳理思路)文章的布局謀篇有著怎樣的特點?文章在構思上的特點是什么?
2.答題思路:這類題的答案絕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簡單累加.而是要把文章各層次的層意進行概括組合。答題程序應該是在把握段落大意的基礎上.準確切分文章層次并概括層意.最后把層意按照先后順序整合起來,這樣,文章的結構思路就清晰了。
題型二:針對文章中的某段落、某句話、某處敘述在全文中的作用命題。
1.提問方式:本文開頭一段(或文中某段或畫線句子)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或好處、效果)?……在全文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2.答題思路:先確認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再明確句段的作用。具體回答時從三個方面考慮:內容(寫了什么,選材有什么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最后結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題干有給定角度,如“結構中的作用”“內容上的表達作用”等,則從該角度作答;未給定角度,只是籠統地問“×××(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時,就考慮以上三方面。
3.規范答題:模式:概括句段本身要表達的內容(內容)+對表現主題或刻畫人物的作用(主題)+旨出結構的作用并結合文本內容分析(結構)。而對于文中某處景物描寫的作用.(或在開頭,或在中間)除上面的要素外還必須考慮景物本身的自然環境特征,對社會環境有沒有暗示作用等。其答題格式為:描寫景物哪些特點,渲染了什么氣氛+對表現人物及主題的作用+結構上的作用(與上下文或首尾及文題的關系)。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與此相近的一種題型,即考查關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那些穿插的材料或描寫人物,或敘述事件,或摹狀實物,或繪制圖景.都與主題材料形成了某種特定的關系,起到了增添意蘊,豐滿內容,凸顯主題的作用。其答題要點有:(1)對當前段落的作用。(2)對全文主旨、結構的作用,如拓展思路,使思路靈活多變,豐富了文章內容等。(3)增加權威性、文學性、文化性、趣味性等。(4)有時要聯系寫作技巧,如反向襯托,突出主題等來作答。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謝天
陳之藩
在小時候,每當冬夜,我們一大家人圍著個大圓桌吃飯。我經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總是摸著我的頭說:“感謝老天爺賞我們家飯吃。記住!飯碗里一粒米都不許剩,要是糟蹋糧食,老天爺就不給咱們飯了。”
剛上小學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課文。我的學校就是從前的關帝廟,我的書桌就是供桌。我曾給周倉戴上眼鏡,給關平畫上胡子。祖母的話,老天爺什么的,我覺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過,我卻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為這飯確實是他們掙來的,這家確實是他們建立的。我感謝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謝渺茫的老天爺。
祖父長年在風雨里辛勞,祖母每天在茶飯里刻苦,他們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撿起田中的麥穗,可為什么卻要謝天呢?我,一個小孩子,混吃混玩,我為什么卻不感謝老天爺?——這個問題,在我的心里一直是個謎。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頓,瀏覽愛因斯坦的《我所看見的世界》時,才得到一種新領會。
我在讀這本書時,看到了愛因斯坦對謝天的看法。比如:在與原子始祖波耳的爭辯中,愛因斯坦不忘贊美波耳;在數學大師勞倫營的紀念會上.他謙卑的致辭更使人動容。我忽然發現愛因斯坦想盡量給人一個印象,即相對論不是甲發明的,就是乙發明的,好像與愛因斯坦本人不相干似的。就連《相對論》本文中,愛因斯坦也會忽然天外飛來一筆:“這如不是勞倫茲,就不能出《相對論》!”像愛氏這種不居功的態度,實在是史冊中少見的。愛因斯坦感謝了這位,感謝了那位,感謝了古人,感謝了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
我就想,為什么立功者偏不居功?像愛因斯坦之于《相對論》,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幾年來自己到處奔波,掙了幾碗飯吃,作一些研究,寫了幾篇學術文章,真正做了點事以后,才有了一種新覺悟,即無論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無論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遺愛和遺產,眾人的支持與合作,機會的等候與到來,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過一點事,越是感覺到自己貢獻的渺小。
于是,創業的人都會自然地想到上天,而敗家的人卻無時不想到自己。
(選自《在春風里》,有刪改)
1.請簡要分析文章為何要以“謝天”為題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具體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寫愛因斯坦的談話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細體味文章結尾的話語,從內容和結構上加以評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