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身的問題上,《大學》和《中庸》這兩部經典不約而同地都談到了“慎獨”的要求。
《大學》是在解釋“正心”“誠意”時講到“慎獨”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認為,所謂誠意,說到底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人的好惡,就像討厭腐臭的氣味一樣,又像喜歡美麗的女子一樣,統統都發自內心,是無法偽裝的。所以只有在獨處的時候,也像在大庭廣眾之下那樣嚴格要求自己,才算真正做到了誠意。有的人自己閑居無事的時候什么事都干,見到君子以后就遮遮掩掩,表白自己的好處,可是人做的什么事都逃不過自己的內心,自己看自己,心肝脾胃都看得清清楚楚,心口不一又能騙得了誰呢?
《中庸》中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道無處不在,當然也包括獨處的時候。實際上,正是因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最清楚、最敏感,所以對自己而言,那些最隱秘的事情其實是最暴露的,最微小的事情也是最明顯的。說它暴露、明顯,原因在于這些看似隱秘微小的事情,一定是一覽無遺地呈現在自己的心靈當中的。所以君子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聽不到的時候,都戒懼警惕,不讓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隱晦細微處表現出來。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關于隱私的辯證法。在隱私日益得到尊重、隱私權日益高揚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溫先人的智慧,認識到“隱私”只不過是對于別人而言才有意義,對自己是沒有什么隱私可言的。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即使暫時沒人知道,也無法逃脫良心的譴責,而內心的折磨有時候會比社會的懲罰更加難以忍受。
正因為隱秘的事實際上也是最顯著的,所以君子會在最隱蔽的場合和最細小的事情上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也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道德規范,這就是“慎獨”。
慎獨,可以使道德從外在的規范轉化為內在的信念,也就能從人們的一切言行中表現出來。不僅在公開的、大的事情上能按道德原則辦事,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能在各種細小問題上謹慎行事,不做違反道德原則的事情。這樣修養而來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而不是靠外力的強制而勉強遵守的偽道德。
(選自《為什么要慎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