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聽著窗外夜色中時緊時疏的雨聲,便滿心都會貯足了詩。要說美,也沒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濘難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渾身濕透。但正是在這種情境下,你會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囂一時被澆滅了,天上人間只剩下了被雨聲統一的寧定,被雨聲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歸位,死心塌地地在雨簾包圍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總是特別專注,特別遙遠。
夜雨款款地剝奪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這種畏怯又與某種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對小天地中一脈溫情的自享和企盼。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閑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對窗而立。暗淡的燈光照著密密的雨腳,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熱氣呵成一片迷霧。你能看見的東西很少,卻似乎又能看得很遠。風不大,輕輕一陣立即轉換成淅瀝雨聲,轉換成河中更密的漣漪,轉換成路上更稠的泥濘。此時此刻,天地間再也沒有什么會干擾這放任自由的風聲雨聲。你用溫熱的手指劃去窗上的霧氣,看見了窗子外無數晶瑩的雨滴。新的霧氣又騰上來了,你還是用手指去劃,劃著劃著,終于劃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夜雨是行旅的大敵。
倒不是因為夜間行路艱難,也不是因為沒有帶著雨鞋和傘。夜雨會使旅行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夜雨會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身陷僻遠、孤苦的處境,顧影自憐,構成萬里豪情的羈絆。
……
在人生的行旅中,夜雨的魅力也深可尋探。
我相信,一次又一次,夜雨曾澆熄過突起的野心,夜雨曾撫平過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過一觸即發的爭斗,夜雨曾破滅過兇險的陰謀。當然,夜雨也曾折損過壯闊的宏圖、勇敢的進發、火燙的情懷。
不知道歷史學家有沒有查過,有多少烏云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步伐。將軍舒眉了,謀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靜了,俠客止步了,戰鼓停息了,駿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斷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錨了,酒氣消退了,狂歡消解了,呼吸勻停了,心律平緩了。
不知道傳記學家有沒有查過,一個個雨夜,扭轉了多少杰出人物的生命旅程。人生許多關節點的出現常常由于偶然。種種選擇發端于一顆柔弱的心,這顆心不能不受到突發性情景的執意安排。一場雨,既然可以使一位軍事家轉勝為敗,那么,它也能使一個非軍事的人生計劃改弦易轍。無數偶然中隱伏著必然,換言之,堂皇的必然中遍布著偶然。人生長途延伸到一個偶然性的境遇,預定的走向也常常會扭轉。因此,哪怕是夜,哪怕是雨,也默默地在歷史中占據著地位。
(選自《文化苦旅》,有刪改)
閱讀上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1.本文題目是“夜雨詩意”,詩意何在?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分析文章的結構特點。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請探究作者的寫作特點,并結合文本進行分析。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光聽著窗外夜色中時緊時疏的雨聲,便滿心都會貯足了詩”一句開篇,不僅點題,而且奠定了文章憂郁的感情基調。
B.作者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文化視野,而且對中外歷史有深邃的見解。作者在文中從文化這一特殊的視角來切入闡述了“夜雨詩意”。
C.文章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來突出“夜雨”,如連用四個“在夜雨中”構成排比句,突出了“夜雨”的詩意美;連用四個“夜雨曾……過”構成排比句,突出了“夜雨”的獨特魅力。
D.文章先寫生活中的“行旅”,再寫人生中的“行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且蘊含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