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圣節臨近,熱鬧的除商場超市,還有幼兒園。萬圣節在西方本就是一個娛樂性很強的節日,到了中國,逐漸演化成“兒童節”加“鬼節”?!袄蠋熃o家長布置了任務,要給孩子準備一套萬圣節服飾,還要做一個南瓜燈,南瓜倒是不貴,但一套服裝加帽子魔杖可要近百塊呢。”濟南市民李女士這樣說。
在西方,每年的11月1日是萬圣節。萬圣節前夕,也就是10月31日,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萬圣節被稱為西方的“鬼節”,而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所說的“鬼節”。中西方兩個“鬼節”除了日期不同,內涵也有著根本不同。中國人在“鬼節”這一天要祭祀祖先,以表達追思與感恩之情義,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內涵未有變化。而西方的“鬼節”演變到今天,其原有內涵已經發生了一些改變。
中國人熱衷于過洋節早已不是新鮮事.其中的是是非非也沒必要討論——當然,也討論不出什么結果來。不過,萬圣節在中國成了另類“兒童節”,出現這種現象該不該,很有必要討論討論,并且要討論出一個結果來。我以為,一些幼兒園重視萬圣節,每年都舉辦萬圣節活動.并要求家長給孩子準備服裝和南瓜燈,是十分不妥的。
首先,一套萬圣節服飾加上南瓜燈或其他小玩具要近百元,增加了家長負擔不說,更重要的是造成浪費。應該承認,對大多數家庭來說,為孩子花上幾十元、幾百元,算不上負擔。不過,幼兒園一年要搞的活動很多,家長要掏錢的遠不止一個萬圣節。這節、那活動,一年加起來,數目可觀。而且,孩子購置的這些物件大多是一次性的。比如萬圣節過后,服飾和南瓜燈就再也派不上用場了——盡管明年還有萬圣節,但是由于存在服飾不合身、款式不流行等因素.這些物件即使保存完好.也不可能被重新利用。家長并不心疼給孩子花錢,但花不少錢買來的物件,孩子用過一天或一次就丟棄.這種無謂的浪費讓家長心里難以接受。
其次,幼兒園要求家長自行為孩子購買這樣那樣的物件,容易讓孩子產生攀比心理。攀比的負面作用在于,不論孩子產生自傲或自卑心理,都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和成長。
最后,萬圣節的服飾和情節都和恐怖相關。恐怖的裝扮和情節會短暫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但孩子白天玩累了之后回到家里,不再興奮,夜里可能還會做噩夢,在驚嚇中醒來。而且類似噩夢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進而影響孩子正常性格的形成,產生性格缺陷,還有可能產生精神障礙,甚至是精神失常。當然,孩子因為過萬圣節而導致性格缺陷或出現精神障礙的幾率很小,但只要存在這種可能,就意味著誰都無法幸免。
總之,西方的萬圣節中國人也可以過,但萬圣節在中國不應該成為另類“兒童節”。不論是過洋節還是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幼兒園都要謹慎行事,秉持適度和恰當的原則——既要照顧到家長的經濟情況,又要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等。幼兒園應該牢記,幼兒保教是關系到家庭和國家未來的大事,在保教過程中可以解放思想,可以堅持創新,但一定要懂得權衡利弊——利大于弊的,不妨一試;弊大于利的,堅決不做。
鑒賞評價
本文對“萬圣節成為另類‘兒童節”’這一主題進行闡述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不合理現象,并由此提出了適當的建議。有理有據,富有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思考探究
1.你認為幼兒園應該怎樣正確引導兒童過萬圣節?
2.你認為“洋節”與傳統節日怎樣才能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