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梳理】
“作品的內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觀點、思想感情傾向,它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價值所在。作品的藝術魅力則是指文學作品在塑造形象、運用語言、使用表達技巧等方面展現出來的吸引讀者的藝術力量。文學作品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和審美功能。對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對作品蘊含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進行正確解讀;二是對這種解讀進行取舍和評價。
【解題技巧】
一、賞析作品內涵和藝術魅力
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包括判斷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包括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以及具有怎樣獨特的表現力,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等等。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指作品運用了哪些原則、規律和方法來塑造形象和表現作品內容。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的特點以及作用,表達手法的特點以及作用,結構安排的特點以及作用等。考生答題時一定要“瞻前顧后”,切勿斷章取義。要聯系寫作背景、寫作目的、文章主旨、作者態度、社會意義等方面去鑒賞評價;分析寫作技巧要聯系思想內容。就寫作技巧而言,不但要求考生判斷作品運用的是哪種寫作技巧,而且側重于考查分析其作用和表達效果。
二、評價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1.從了解作者的創作傾向入手。了解這一作品是作家何時創作的,了解這一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了解這一作家的作品及創作藝術特色。
2.從分析文章結構入手。利用文章的結構讀懂文章,把握全文,明確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創作意圖。要善于尋找作品中表達作者感情傾向的議論和抒情的關鍵性語句、過渡句等。
3.從分析藝術形象入手。包括作品所描寫客觀事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自我形象。作品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對所寫主題的是非、愛憎、好惡的思想感情和傾向。
4.分析和評價都必須緊密結合文學作品,避免脫離作品去進行漫無邊際的分析。分析評價要以正確的思想為理論基礎,以辯證法為基本的分析方法,并結合文學作品特有的藝術規律,對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而不應依據個人的好惡去隨意評說。
【同步突擊】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春天的楠竹林
□徐 魯
江南三月,細密的雨聲中,傳遞著溫煦的杏花消息。這時候,應和著天邊隱隱滾過的隆隆雷聲,青青的楠竹林里,也迎來了生機勃勃的爆筍時節。
竹林爆筍,那真是一種激動人心的生命景象!經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天的默默積蓄,泥土下的幼筍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破土而出的力量。伴隨著淅瀝的春雨,迎著和煦的南風,應和著隆隆的春雷的呼喚,一株株粗壯的幼筍,仿佛在瞬間爆發出一股偉力,奮力拱開了在泥土和腐葉下糾結交錯的竹鞭,甚至“嘩”的一聲就頂開了壓在地面上的巨大的頑石。像雞雛頂破蛋殼,像幼蟬沖破蟬蛻,那一株株幼筍,是一種靜謐的、綠色的生命力的爆發。它們從厚積的枯葉和泥土下脫穎而出,在一瞬間,似乎只有一個念頭、一個目標:沖破束縛自己的箬殼,擴展開翅羽狀的枝葉,向上,向上,再向上!——哦,這似乎已經不是在生長,分明更像飛翔。
張愛玲曾這樣描述茶花:“它不問青紅皂白,沒有任何預兆,在猝不及防間,整朵整朵任性地魯莽地不負責任地骨碌碌地就滾了下來,真讓人心驚肉跳。”她寫的是茶花的凋謝。而我想說的是,在春天的楠竹林里看爆筍,同樣也讓人覺得驚心動魄,蔚為壯觀。
在八百里洞庭湖邊,我見過竹竿上有著紫褐色斑點的斑竹,即傳說中的“湘妃竹”。也許是傳說故事本身的悲情,使我覺得這種竹子缺少一種清新和挺拔的朝氣。在四川廣安鄉村,云遮霧罩的川西壩子一帶的農家院落里,我見過一叢叢的慈竹。慈竹雖美,竹竿卻過于纖細,只適宜栽植在窗前宅后,裝點庭園居所。在云南的少數民族村寨里,我見過美麗的鳳尾竹,又叫觀音竹。但鳳尾竹只喜歡溫暖濕潤和半陰的環境,不耐強烈的陽光和風雪嚴寒,而且株叢密集、竹竿矮小,也只適宜充當低矮綠籬。在贛南井岡山地區,我也見過滿山滿嶺的毛竹,即老作家袁鷹散文里寫到的“井岡翠竹”。然而,眾多品種的竹子里,最讓我難忘的,還是要數遍布鄂南大地上的楠竹。
是的,在竹子的高大、茁壯和挺拔的風采上,也許只有鄂南的楠竹,能與贛南的毛竹相媲美。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詩人郭小川在鄂南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楠竹歌》。詩人喜愛楠竹,把楠竹比作南方的秀麗少女,賦予了她與眾不同的氣質風采:“她的忠貞本性,世世代代不變易:一身光潔,不教塵土染青枝;一派清香,不許歪風留邪氣。”“她永遠保持的是——蓬勃朝氣!風來雨來,滿身颯爽英姿;霜下雪下,照樣活躍不息……”詩人對楠竹的自然生命力,也了然于胸:“一株幼筍出生,半月升高十尺;一月長成大竹,幾年就是戰士。”這既是抒情,也是寫實。楠竹的生長力,正是這么旺盛,這么迅猛。
如果拿一株楠竹與一棵樹木相比,要長到同樣的高度,樹木需要60年的話,楠竹卻只需要60天。因此,在中國南方的大地上,青青的楠竹林隨處可見。它們不僅是廣袤大地上的青蔥植被和自然物產,也是大地母親賜予江南山鄉的豐厚的經濟資源。
在江南農村,隨處可見的竹椅、竹床、竹席和竹毯,農民頭上的竹笠、肩上的扁擔、手上的提籃,建筑工地上的竹板、腳手架,江河里的竹排,新農村建設中的屋舍棟梁,還有集貿市場上的竹筷、竹簾、竹杖、竹扇,甚至我們書桌上的竹紙、筆桿、筆筒和各種竹器工藝品……哪一樣不是楠竹的奉獻呢!
一片片楠竹林,和四季的風霜雨雪一起,和一簇簇散發著藥香的野菊花一起,和那些臨冬的苦蕎一起,和一道道永遠流淌不盡的山泉一起,和山鄉人家飄不散的山歌與炊煙一起,在那幽深而多霧的山岡和山谷間,以群體的堅強、蓬勃和進取之心,向著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人世間,呈現著生命的歡樂、清新與美麗,呈現著對鄉土的忠貞、依戀和守望。
春天的楠竹林,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無可阻擋的自然力與生命力的啟迪,而且蘊含著勇于進取、樂觀向上的“正能量”。在鄂南,透過陽春三月楠竹林里爆筍的奇觀,你還會發現一個來自泥土和自然的生命秘密:成熟的筍與竹,都是金色的。
(選自《人民日報》2014年3月22日,有刪改)
1.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寫了其他地方各種不同的竹子,其作用是什么?
答:
2.文中第六自然段引用詩人郭小川的《楠竹歌》,有什么作用?
答:
3.第九自然段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賞析其表達效果。
答:
4.結合文意,分析“眾多品種的竹子里,最讓我難忘的,還是要數遍布鄂南大地上的楠竹”的原因。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去王家村
□夏魯平
去年夏天,家鄉發了一場大水。我負責大哥那個村的包保工作,又讓順便包保王家村。我的主要工作任務是,調查一下還有多少受災扶貧項目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群眾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來到王家村,我暫時住在村部。我特意向村長王東明打聽那個溺水孩子父親的情況。王東明告訴我,那個孩子的父親叫王寶貴,是個聾啞人,一直是村里的貧困戶。
他告訴我,王寶貴是村里的老大難,水災前,村里收到上面扶貧款,蓋了兩間房屋,其中一間給了王寶貴。房子蓋完了,王寶貴卻不滿意,嫌房子蓋到了村子里的低洼處。當時村里能蓋房子的地方也只能是這里,沒辦法的事,我們怎么解釋都說不通。王寶貴的老婆倒不是聾啞人,我們就跟他老婆講,王寶貴卻在一旁火冒三丈,上來就抓我衣領子。做了好事人家還不領情,你說我這心里該是什么滋味?這幾年,大家都奔著錢使勁兒,我猜想這聾啞人掙不到錢,心里不痛快,見到誰,都看不順眼,有什么辦法?這次鬧水災,村里很多人家房屋都不能住人了,王寶貴家的房子完好無損,這回他才看到了自家房子的好處。
不過,通過這次水災,也的確看出王寶貴家房址有些問題,全村的水全往他家院子里流,他家的院子成了河道。
洪水到來時,上游的水裹卷著死豬死雞直往下沖,沖過來的還有門板、家具、柴草垛,柴草垛上居然還趴著一個人,不管怎么呼喊,還是被無情的大水沖走了。這時我們驚奇地看見王寶貴站在自家窗臺上張望了一陣,往腰上系了一根粗繩子,跳到洪水中,大家以為王寶貴被洪水嚇瘋了,急于逃生,但我們都想錯了。跳到洪水中的王寶貴拼命游到他家院子里那棵老榆樹跟前,爬上了老榆樹,解開腰上的粗繩子,捆在樹干上,他又扶著繩子游回窗臺,撅著屁股爬回屋里。
王東明說,王寶貴往那棵大榆樹上拴上繩子不長時間,洪水里又漂來一堆柴草垛。柴草垛上蹲著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她被嚇傻了,不喊也不叫,直看著站在房頂上的人群呆愣。柴草垛漂進王寶貴家的院子,正好被那根粗繩攔住,不走了,柴草垛一點點散開,變成了零星幾塊,又順著繩子底下漂走。王寶貴老婆在窗臺上喊那女人,讓那女人拽住繩子,王寶貴從窗口伸出一個木桿,那女人趴在繩子上,一只手攥住木桿,用另一只手和胳膊挽住繩子,王寶貴用勁把女人拽進屋里。剛救完這個女人,緊接著又漂過來一根圓木,圓木上趴著一個男人,那男人倒是靈巧,漂到繩子跟前,伸手抓住繩子,一點點掙扎著爬進了王寶貴家的窗臺。有了這男人,王寶貴也多了一個幫手,只要有人漂過來,就被他們拽進屋里。就這么忙活了不知多長時間,王寶貴救出了五六個人。當然也有沒救成功的,我們親眼看見有一塊門板漂過來,門板上趴著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兒,漂進王寶貴家院子的時候,洪水忽然出現漩渦,門板偏離了原有的方向,朝著榆樹那邊靠去,王寶貴老婆喊,抓繩子,快抓繩子。那男孩兒慢了半拍,伸手沒有抓住繩子,又順著洪水漂走了。王寶貴急了,他沖出窗臺欲跳入水中追趕那塊門板,被他老婆從后面一把抱住。王寶貴也許急紅了眼,回手給了他老婆一巴掌,他老婆的手松開了,那門板卻漂遠了,即使王寶貴跳入水中,也追不上了,他就眼睜睜看著那男孩兒,沮喪得要命。也就從這時開始,王寶貴不再站在窗臺上救人,他拽住繩子,把半個身子探入水中,只要漂過來一個人,他就能及時搭救。當時我們都看傻眼了,想不到這個木呆呆的王寶貴竟有這么大的勇氣和膽量。
后來洪水退去,那些被王寶貴搭救的人,有的來看過他,有的根本沒來。對于那些來與不來的人,王寶貴全沒理會,經歷了這么一場大水災,什么事都不算事了。
(選自《光明日報》2014年6月6日,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思想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最恰當的兩項是( )
A.小說擅長人物性格描寫,尤其重視細節描寫,如王寶貴救人的場面,凸顯出了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
B.小說以村長王東明的敘述為線索,描寫了王寶貴這一質樸的農民,在災害面前無所畏懼的性格特征。
C.小說善于使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王寶貴的美好形象,就是在與村長王東明一系列言行的鮮明對比中,逐漸凸顯出來的。
D.小說敘述了王寶貴這一農民的生活狀況,殘疾,貧困,脾氣暴躁,但就是這樣最普通的農民卻在關鍵時刻表現出的精神與品格讓人敬佩。
E.小說在塑造人物方面,注重人物的肖像描寫和心理的細膩刻畫,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2.小說先寫了村長介紹王寶貴家庭情況以及蓋房子的事,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答:
3.作品中的王寶貴有哪些性格特征?請簡要分析。
答:
4.對于小說的結尾“對于那些來與不來的人,王寶貴全沒理會,經歷了這么一場大水災,什么事都不算事了”的安排,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答:
【王壽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