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春風沉醉,那里綠草如茵,月光把愛戀灑滿了湖面,兩個人的篝火照亮整個夜晚……多想某一天,往日又重現,我們流連忘返,在貝加爾湖畔。”
回首2015年的年度記憶,少不了這種俄羅斯式低吟淺唱又意境開闊的調子。中國三軍儀仗隊在夜色中走過紅場、進行閱兵式彩排時,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國流行歌手李健安靜地登上舞臺,成為轟動一時的現象級話題時,唱了上面那首《貝加爾湖畔》。
俄羅斯離我們太近,近到鄰里之音相聞,近到至今還能影響我們的流行文化,近到其領導人普京的一舉一動都可能牽動中國的利益,也牽動中國人的目光。

我們認識普京已經16年了。對我們最大鄰國的這位領導人,我們使用的高頻形容詞是“強硬”,我們津津樂道他同西方的博弈以及那些“強悍”的語錄,我們習慣了他在中國常來常往,于是我們迎接他的心情都不像迎接客人,更像迎接熟人。
如果國際舞臺上有一位畫家,能給各國領導人描摹出一條“受歡迎曲線”,那么此前15年里,普京的這條曲線都是上升的,2015年卻陡然受挫下滑——西方政府機構、主流媒體甚至科學界聯手“妖魔化”普京,美國國防部的絕密報告稱普京患有一種自閉癥,《英國醫學雜志》發表的神經學家報告說普京走路的“槍手步態”是罹患帕金森癥的跡象。
來勢洶洶的輿論背后,是普京15年來苦心經營的“西方朋友圈”一朝反目。西方將俄羅斯“驅逐”出八國集團,啟動了對俄羅斯嚴厲的經濟制裁,缺席了紀念歐洲勝利日70周年的紅場閱兵,還在不得不與普京同臺的場合對他冷面相向。
2015年,成了普京在國際上非常困難的一年。
看待一個政治家的能耐,不僅要看其意氣風發時如何開疆拓土,更要看其艱難困頓時如何突圍而出。2015年,普京就上演了這樣的戲碼。西方都拿他的強硬說事,他卻表現出靈活與安靜;問題的根源在西南側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半島,他轉而向南,兵鋒直指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極端組織。他把俄羅斯有限的優勢集中起來,運用到最關鍵的地方,發揮出最大可能的效應,就像下了一場高明的圍棋。

在國內,普京的支持率第三次達到16年來的峰值——近90%。2015年,也成了普京個人魅力更飽滿、更豐富的一年。
俄羅斯新拍攝的紀錄片《總統》有美國大片式的審美和技巧。普京的輪廓、眼神、步態,讓他天然具備大片男主角的氣勢。影片從1999年炮火紛飛的車臣和冰天雪地的莫斯科說起,普京一年一年回憶。
“為什么那時候你還敢去見海軍的妻子們?你知道沉沒在北冰洋的‘庫爾斯克’號無法打撈了。”“我必須去,為了我們能重新站起來。”
“什么時刻是最不幸、最沉痛的?”“莫斯科歌劇院脅持事件發生時。”
“把已經運到港口賣給外國的煤拉回鍋爐廠,從成本上看很荒唐。”“但這是絕對正當的,為了不讓整座城市的人凍壞。”
……
沒有談地緣政治,沒有做政治布道,兩個半小時的影片里,種種“瑣事”中,普京表現出感性、悲憫、傷懷等情緒。這是人們在新聞中看不到的另一個普京。
紀錄片中有一段2000年的采訪,記者問一位只有幾百盧布退休金、被迫蝸居在30多人合住房里的老太太:“你覺得他哪里好?”“哪兒都好!哪兒都好!至少,他很公平,他會為我們的生活考慮。”是那種典型的俄羅斯老太太鏗鏘有力、堅定無誤的回答。
15年后,在2015年12月1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普京回答得最動感情的一個問題,仍然是關于退休老人的。“我想感謝所有老年人,感謝他們的支持。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這個收入微薄的群體一直是最具責任心的社會群體。他們經歷了戰爭和艱難時期的考驗,為恢復經濟做出了貢獻,今天仍然無私地支持國家發展。”

近90%的支持率,根本原因是他改善了一個個普通俄羅斯人的生活。俄羅斯的體量太大了,他改變了俄羅斯,就改變了世界。
因為他是我們不可選擇的鄰居,與我們利益攸關,因為他在困境中堅毅,在制裁中巧妙騰挪,也因為他不僅僅是硬漢,還是一個感性的、對自己的國度和民眾真情流露的人,我們選擇他——俄羅斯總統普京,作為2015年度人物。
2015年1月1日清晨,當普京睜開睡眼時,他迎接新年的心情很不輕松。外有西方制裁,內有經濟衰退,這個新年比以往來得沉重一些。
就在幾個小時前,普京按照辭舊迎新的慣例做了兩件事。一是向全國民眾發表新年致辭。鏡頭前,普京干練如昔,但致辭中多了與以往不同的東西——“我想感謝你們為國家命運所擔起的責任,感謝你們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利益,在凱旋和遇到考驗時都能與國家同在,完成我們最勇敢和最大的任務。”在艱難時刻,他強調了個人對國家的責任。幾乎與他同時,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在新年致辭中說,2014年是二戰結束以來烏克蘭最困難的一年,2015年也不會輕松,我們的生活受到了威脅。他只差沒有指名道姓罵普京。
另一件事是循例向主要大國和鄰國發去新年賀電,“驅逐”他的七國集團領導人依然接到了他彬彬有禮的新年祝福,但賀電名單上唯獨沒有波羅申科。
看起來,這是一場高傲的隔空較勁,實際上,普京也在嘗試解決問題。新年的第一天,普京取消了政府高官的新年假期,帶頭加班。但問題不好解決。他原本計劃在1月中旬與波羅申科會面,商討烏克蘭局勢,卻因早先的兩國外長會談毫無進展而被迫延期。
一個月后,事情總算有了眉目。2月11日,普京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與波羅申科、法國總統奧朗德、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這是一場頗為尷尬的見面。赴會前,波羅申科還公開發聲:“我們已經做好了批準全國進入戰爭狀態決議的準備,無論何種情況,如果危機繼續升級,我會毫不猶豫地批準決議。”

普京則選擇最后一個到達會場。俄羅斯官方解釋說總統來得晚是因為工作繁忙,但西方媒體還是紛紛吐槽普京的“怠慢”,甚至有專家確信這是潛在的示威——“我不到你們別想談”。
然而談判開始前,普京微笑著向波羅申科伸出右手,倒是對方一臉凝重。談判中兩人相對而坐,波羅申科回避普京的目光,倒是普京時不時拉著波羅申科到角落里單獨談幾句。據說,整個談判期間,普京和波羅申科互稱“你”而不是“您”。一字之差盡顯兩人內心的隔閡。經過16個小時馬拉松式的會談,四國達成“明斯克協議”,為膠著已久的烏克蘭危機帶來了一線曙光。
正當人們覺得普京“被孤立”的處境開始緩解時,他卻和世界開了個玩笑——“失蹤”了。從3月5日會見意大利總理倫齊之后,普京有10天沒在媒體上露面,在此期間的重要活動都被推后或取消,推后出訪哈薩克斯坦,缺席俄聯邦安全局會議……盡管俄羅斯總統網站還是每天都在更新,但簽署命令、發送賀電之類的消息無法證明什么。尤其是11日和13日刊登的普京聽取報告的照片,更是“疑點重重”——照片里的某些物件早已經被普京送人了,照片顯然不是最新拍攝的。
普京不見了!西方媒體抓住這一絕佳話題,“普京去哪了”的猜測滿天飛,政變是流傳最廣的版本。美國報紙信誓旦旦地聲稱,普京打算撤掉近年來政績不佳的俄羅斯石油總公司總裁,對方為了前途反戈一擊;英國媒體說,普京被俄聯邦安全局前局長帕特魯舍夫軟禁,美國政府已經在和帕特魯舍夫接觸;還有種說法,普京被安全秘書架空,成了傀儡。不過,總理梅德韋杰夫照常工作,這些“政變”傳聞顯然令人難以相信。于是西方媒體又傳出了新版本:緋聞女友懷孕臨產,普京陪她到瑞士生產;普京做了美容手術,為了恢復原狀只能休息;普京突患自閉癥,俄羅斯政府已經亂作一團……連美國《大西洋月刊》這種主流媒體都刊發了《普京正在阿巴拉契亞山道上徒步旅行》的調侃式標題。
直到3月16日,普京又毫無征兆地出現了。他會見了來訪的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在會談之前,他還親自開車帶阿坦巴耶夫兜風。面對記者一窩蜂地追問,普京幽默地說:“沒有流言蜚語,這世界就太無聊了。”他的發言人隨后好好嗆了西方媒體一次:“大家看到了癱瘓的總統,還是剛從瑞士抱著新生兒回來的總統?我說了十幾次總統是健康的,不想再多說了。”
西方媒體集體“八卦”普京暴露了一個事實:西方世界與普京的關系前所未有的破裂,他們不會這樣炒作盟友的總統,甚至兩年前都不會這樣對待普京。但是,對于強悍的普京來說,“妖魔化”其實無甚用處。普京一回來就下令俄羅斯北方艦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準備進行一場大演習。莫斯科的春天再寒冷,北極熊也依然矯健。

4月26日,為紀念普京首次就任總統15周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播出了紀錄片《總統》,幾天之內就有750多萬民眾收看。整部影片長達兩個半小時,其中俄羅斯著名記者、主持人索洛維約夫對普京進行了長時間的專訪。與昔日在鏡頭前的強勢不同,影片中普京安靜地坐在克里姆林宮大廳中,向記者講述往事。影片的畫面有意將金碧輝煌的克里姆林宮做了暗色調處理,成為深邃的、黑洞般的背景,給人一種沉思的氛圍。
影片從1999年籍籍無名的普京橫空出世、接過權杖講起。更吸引人的是普京的內心告白。他承認為了打造“無所不能”的形象如何苦練各項技能;他坦言出身于普通家庭,也曾羨慕出身精英階層的人。隨著影片中年代的推進,畫面的質量逐漸清晰,而普京的頭發越來越少。影片末尾,記者問普京成為總統后失去了什么。普京長嘆一口氣:“完全失去了普通意義上的日常生活,不能簡簡單單地去電影院,也不能安安靜靜地逛商店。但我并沒有失去快樂,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效勞,足慰平生。”
影片最后,普京起身離去,走進幽暗的背景中,走進克里姆林宮不知名的深處。鏡頭定格在他微駝的背影上,但步伐依然穩健。一位觀看了影片的俄羅斯民眾說:“這是一個讓人流淚的普京,但我相信,他能一直走下去。”
10多天后,5月9日,普京在莫斯科紅場上,主持紀念反法西斯戰爭暨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10年前,在紀念勝利60周年時,除去忙于組閣的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美國總統布什、法國總統希拉克、德國總理施羅德、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等主要國家領導人全部到場觀看閱兵。當時,普京在西方的聲望正值巔峰。他在《總統》紀錄片中也承認,希拉克、施羅德與他有共同的大歐洲夢想。10年后,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全部缺席。作為戰敗國德國的總理,默克爾也僅在閱兵結束后訪問俄羅斯,向無名烈士墓獻花圈,以表示道義上的立場。
在西方的孤立中,普京于閱兵儀式上更多地展現出了感性的一面:“現在檢閱方陣中的已經是當時參戰將士們的孫輩和曾孫輩了……我們的父輩和祖輩經歷了難以忍受的痛苦,不畏犧牲地英勇戰斗,樹立了愛國主義的榜樣。我們向誓死保衛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每一條邊界的人們致敬!我們緬懷那些再也沒能從戰場上回來的人們,緬懷所有已經無法再陪伴我們的人們。”
當天下午,“不朽軍團”的游行有20萬人參加,個個高舉著二戰期間參戰親人的肖像。普京也舉著父親身穿潛艇員服裝的照片走在隊伍中。他的父親曾在蘇軍潛艇部隊服役,衛國戰爭爆發后主動上了前線,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身負重傷卻奇跡般生還。當他在醫院基本康復準備回家時,恰好看到衛生員像抬死人一樣地正把一位姑娘抬出去,他用拐杖驅散了衛生員,把一息尚存的她救了下來。兩人從此相戀、成婚、生子。
超過70%的俄羅斯人有親人在衛國戰爭中犧牲,普京手舉曾參戰的父親照片,拉近了他和普通人的距離。調查顯示,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后,普京的支持率達到了近90%的峰值。在面臨外交孤立、經濟困境的情況下,領導人能獲得如此高的支持率極其罕見。
在6月的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普京發表演講,承認2015年經濟下滑不可避免,但不會出現“崩盤式”危機。論壇的主題是“行動起來:為穩定和增長共同努力”。普京的行動包括:為了擺脫油價下跌的影響,積極推行出口多樣化,一季度非能源出口增加了17%;針對西方的制裁,加大了與新興國家的經貿合作,收到了大批訂單;隨著金融和銀行系統逐漸適應了新的發展環境,盧布匯率也逐漸穩定,到今年5月,盧布已經大幅回升。實實在在的經濟數據說明“俄羅斯積累了挺過難關的足夠力量”。
處于中高緯度地區的俄羅斯,7月已經有了初秋的味道。這也是俄羅斯一年中最好的時節,適合待客。
7月9日的俄羅斯烏法,在一頂精心布置、充滿當地民族風情的氈房里,普京迎來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巴西總統羅塞夫、印度總理莫迪和南非總統祖瑪。剛一落座,普京就笑容滿面地用俄語向大家問好,但他很快意識到,很多與會的嘉賓聽不懂俄語。于是,他笑著示意大家戴上有同聲傳譯功能的耳機。在一旁,俄羅斯外長對著電視轉播鏡頭送上了飛吻。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和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同時在烏法召開。雙峰會上,普京極力為來客營造輕松的氣氛。他和印度總理莫迪會談時,莫迪提起了瑜伽的話題,感謝俄羅斯在聯合國支持印度提出的設立國際瑜伽日的建議。“不知道您本人對瑜伽感興趣嗎?”聽到莫迪的問題,普京幽默地說:“總理先生,瑜伽對我很有吸引力,但是我至今未曾嘗試過。我會考慮在健身計劃中加上瑜伽,不過我恐怕是達不到瑜伽大師們那種完美的境界,所以還在猶豫要不要練。”幾天后的記者會上,普京還沒忘了這事,用一本正經的語氣調侃道:“瑜伽要求從體力層面到精神層面的發展。對我而言,我已經開始從精神層面練習瑜伽了。”
烏法雙峰會被視為普京的突圍嘗試。在被西方國家邊緣化的情況下,普京在烏法“向東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籌建工作的展開,應急儲備安排的啟動,推動了金磚國家合作的機制化;上合組織批準的至2025年發展戰略,為未來10年指明了道路;最后發表的《烏法宣言》中,上合組織成員國支持“盡快在烏克蘭恢復和平”。在烏法,普京努力構建著一個不受制于西方的“生態圈”,并借此告訴西方:沒有你們,俄羅斯照樣可以過得不錯。
8月末,第十二屆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如期開始。普京在展區一現身,就被一群孩子圍住索要簽名。他耐心地低下頭,在孩子們遞來的帽子和衣服上一一簽名。對于展覽上的飛機、導彈,特工出身的普京早已司空見慣,反而對孩子們腦洞大開設計出的產品很有興趣。在一把有飛行裝置的巨斧前,普京的表情有點蒙。他手持巨斧,半信半疑地問小天才們:“它真的能飛?”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普京笑著點了點頭。“委婉地說,總統被驚到了。我不認為他真的相信這把斧子能飛,但還是衷心地鼓勵了創造者們。”一位記者寫道。
航展上的訂單超過53億美元,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航企也有意和俄羅斯深化合作。“不論政治局勢如何,莫斯科航展仍然是尋求新伙伴的有效平臺。”普京說。
真正的突破在9月到來。自從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普京一直選擇站在阿薩德政府一邊。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是俄羅斯在蘇聯地區之外唯一的軍事基地,對俄羅斯的戰略意義重大。另外,俄羅斯國內也存在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問題,普京顯然更愿意看到阿薩德的世俗政權在敘利亞掌權,而不是讓叫嚷“圣戰”口號的“伊斯蘭國”得逞。
盡管力挺阿薩德,但4年來,俄羅斯并未采取實際的軍事行動。直到今年,俄羅斯陸續向敘利亞運送裝備和人員,之后又突然向敘利亞的軍事基地派駐了大批戰斗機。當時西方國家認為,普京大概只是想保衛基地,不會真正動手。
到了9月底,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紐約召開,普京前往參會。這是他和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的第一次見面。對于奧巴馬呼吁“將阿薩德趕下臺”,10年來首次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的普京針鋒相對地警告說:“在打擊‘伊斯蘭國’極端分子的問題上,不與阿薩德政府合作是重大錯誤。”
在隨后各國領導人的午餐會上,兩人碰杯時表情各異:普京面帶微笑,奧巴馬眉頭緊鎖。在俄美雙邊會談上,奧巴馬與普京握手時也毫無笑意,普京見狀低頭看著奧巴馬伸過來的手,若有所思。這兩人的會面細節一直是兩國關系的晴雨表——2009年俄美關系相對和緩,新當選總統的奧巴馬訪問俄羅斯,時任總理的普京專門在門口迎候,請奧巴馬在自己家里吃了頓俄羅斯風味的早餐。2013年,由于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分歧,俄美交惡。當年的八國集團峰會,同在一家酒店下榻的普京和奧巴馬為獨享酒店健身房爭了起來。由于美國先提出申請,普京只好讓出健身房,到附近冰冷的湖里游泳。幾個月后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各國領導人準備合影,普京最后一個趕到。當普京經過身前時,奧巴馬故意低頭不看,普京則攤開雙手做了鬼臉。
有鑒于之前的經驗,奧巴馬或許預料到普京將有所行動,不過他怎么也想不到來得這么快。兩人會面幾天后,普京應阿薩德的請求,命令俄軍對“伊斯蘭國”進行定點空襲。普京通知美國的方式也很強硬:空襲開始前一個小時,俄駐伊拉克巴格達的武官通知美國武官,有要事相告。隨后,俄武官登門拜訪,告訴對方,將在一個小時后開始空襲,請美國做好人員撤離的準備。
隨著空襲收到不錯的效果,“俄羅斯打兩周頂美國打兩年”的說法開始流行。有外媒披露,美國想借打擊“伊斯蘭國”之名,達到削弱阿薩德之實,所以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收效甚微。此役讓普京在世界上的聲望驟然改觀,但美國依然多次敲打,提醒俄羅斯“集中力量打擊‘伊斯蘭國’”,不要耍小聰明趁機打擊敘利亞反對派。對此,普京先是諷刺美國不與俄羅斯合作是“心臟承受能力太差”,繼而直言美國一直在打擊“伊斯蘭國”的問題上玩“雙重游戲”。在這場打擊“伊斯蘭國”的大戲中,困擾普京一年多的烏克蘭問題暫時被國際社會遺忘到一邊。
人們熟悉的那個硬漢普京全面歸來了。10月7日,俄羅斯的有些地方已經飄起雪花,普京迎來了自己63歲的生日。他選擇一場“運動秀”,在他“無所不能”的清單里再添一筆。
幾年前,在普京的倡議下,俄羅斯創辦了夜間冰球聯賽,目的是吸引俄羅斯成年人參與冰球運動。起初,他自己連滑冰都不會。《總統》紀錄片里,他扶著一張椅子在冰上笨拙地學著。但現在,他已經能打冰球了。生日那天,普京身著印有號碼“11”的紅白藍三色球衣登場,隊友包括國防部長紹伊古等人。普京總共打進了7球,他所在的球隊贏得了比賽。
普京自稱是一個“情緒型體育愛好者”。他接受體育頻道采訪時曾說:“也許表面上看不出來,其實比賽時我內心很容易激動,希望能獲勝。勝利通常能激勵人,但是失敗也能激發強者的潛能。因為強者遇到失敗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贏得勝利,但弱者卻束手無策。我相信,我們國家大多數人都是強者。”
10月31日,一架俄羅斯民航客機在埃及西奈半島墜毀,機上200多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普京要求徹查飛機墜毀的原因。調查報告顯示飛機墜毀的原因是遭到了恐怖襲擊。普京怒不可遏:“不管制造空難的恐怖分子躲在世界哪個角落,我們都會找到他們,并予以嚴厲的懲罰。我們在敘利亞的軍隊不僅會繼續工作,還會加大打擊力度。恐怖分子必須明白,作惡者必須付出代價。”隨后,普京參加國防部會議,決定將對“伊斯蘭國”的空襲強度增加到原來的兩倍,并直接從本土出動遠程戰略轟炸機參與空襲。
11月13日,巴黎恐怖襲擊發生,普京捕捉到西方國家情緒上的轉變,積極尋求建立反恐同盟,以徹底擺脫被西方孤立的狀態。他給正在敘利亞海岸附近的俄羅斯戰艦下了一道不同尋常的命令:“與即將抵達的法國航母海軍戰斗群建立直接聯系,把他們當成盟軍那樣進行合作。”與此同時,俄羅斯將一只牧羊犬送給了法國,以替代在反恐任務中死去的法國警犬。
普京傳遞出的善意得到奧朗德的積極響應。巴黎恐怖襲擊后不久,奧朗德親赴莫斯科與普京商討共同打擊“伊斯蘭國”,其中包括了敏感的情報交流。國際主流媒體也紛紛撰文認同普京對“伊斯蘭國”卓有成效的打擊。
眼看一切向好,11月24日,形勢急轉直下。俄羅斯一架蘇—24戰機在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被土耳其空軍擊落。土耳其聲稱,俄羅斯戰機侵犯了土耳其領空,所以才將其擊落,自己的行動“合乎規則”。普京則說:“這個事件令我很無語,飛機是在距土耳其邊境4公里、6000米高度被擊落的。俄羅斯從未威脅過土耳其,只是在消滅恐怖分子,而我們是被恐怖分子的共犯們從背后捅了一刀!”原本夸贊俄羅斯反恐有效的歐美國家頓時態度一變,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給土耳其撐起腰來。
11月30日,普京再次語出驚人:“我們有足夠的資料證明,‘伊斯蘭國’及其他恐怖組織控制區內開采的大量石油運往了土耳其。土耳其擊落俄軍戰機是為了保障‘伊斯蘭國’到土耳其石油裝運港的路線安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不甘示弱:“如果這一事實確定,我將辭去總統職務。反之,尊敬的普京總統,你是否留任?”俄羅斯干脆公布了一段視頻——裝有石油的卡車正從“伊斯蘭國”控制區開往土耳其。
進入12月后,俄土關系沒有好轉的跡象。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前夕,埃爾多安透露了與俄羅斯修復關系的意愿:“對抗不會給任何一方帶來好處,俄羅斯對土耳其很重要,反之亦然。”不過,土耳其不打算道歉,更不打算賠償。普京對此很冷淡,他的新聞秘書輕描淡寫地說:“與埃爾多安的會面,不在總統的巴黎計劃之內。”
12月3日,普京發表了年度國情咨文。在提到土耳其時,他措辭嚴厲:“看來,安拉決定懲罰土耳其的某些統治精英,剝奪他們的理性和智慧。俄羅斯并不準備對土耳其在軍事上耀武揚威,但如果有人認為在犯下背信棄義的戰爭罪行,殺害我們的人民后,僅僅是西紅柿進口禁令和一些對建筑等行業的限制就能讓他們脫身的話,那他們錯了。我將不止一次提醒他們所做的事,他們也將不止一次為所做的事感到懊悔。”
普京上演了硬漢歸來的戲碼。或許正如他在國情咨文中總結的那樣:“命運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選擇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