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個月前,即將迎來自己就任德國總理10周年紀念的默克爾還顯得順風順水:她不僅成為歐洲二戰后執政時間最長的女性,而且被認為毫無懸念將在2017年大選中連任,她的基民盟/基社盟這個“黑黑聯盟”獲勝“只是程度問題”;同時,由于在9月5日“小難民照片門”發酵后僅3天就宣布對敘利亞難民全面“不設限”開放邊界,并宣布準備在年內接納80萬“地中海難民”,表現出對難民空前的慷慨,她還獲得了“默克爾媽媽”的尊稱,一度成為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最大熱門。
然而不過1個月時間便風云突變。“默克爾媽媽”不僅與諾獎無緣,連本來公認萬無一失的大選也變得似乎有點懸了。10月15日,親默克爾的德國《世界報》刊文《總理正如履薄冰》,公開批評默克爾的難民政策。這還算是客氣的——不少媒體索性直接把反默克爾示威者的口號“默克爾下課”當作文章的標題。
此前一天,傳統上死忠默克爾的東薩克森州爆發大規模示威游行,抗議默克爾拒絕對“地中海難民”關門,以及由此帶來的后果。她是在原東德地區支持率最高的當地出身政治家,但如今家鄉人也越來越不耐煩。巴伐利亞州是“黑黑聯盟”傳統根據地,但隨著難民潮愈演愈烈,州長澤霍費爾一次次表示“吃不消了”,要默克爾改弦更張,州政府更在10月9日發出“最后通牒”:停止“慷慨”,否則公堂上見。
“難民門”發酵之初,多數德國人普遍認同“德國應慷慨一點”,甚至直接向聯邦政府施壓。上半年還因當眾說哭一個難民小姑娘而被責難為“冷血動物”的默克爾,順勢大秀慷慨。她覺得,此舉不僅可以利用民眾對難民的同情,拉升自己的國內支持率,還能改變德國因希臘危機中表現強硬而在歐盟喪失的一些“印象分”,甚至修補二戰時納粹遺留的“歷史破洞”。既然自己支持率遙遙領先,慷慨一把理應無驚無險,何樂而不為?
然而德國人的同情心終究不是一根可無限拉伸的彈簧,出乎意料的難民人數——短短1個月涌進幾十萬;沉重的安置包袱——2015年德國聯邦政府安置難民專款已升至20億歐元,默克爾又宣布2016年將上浮至30億歐元,州市二級政府還得按聯邦撥款1:1“配搭”難民安置資金;越來越嚴重的“消化不良”問題——難民和當地社會摩擦增加,治安問題攀升,這些都讓德國人對難民的態度迅速“晴轉陰”,并隨即作用到“默克爾媽媽”身上。8月底“難民門”發酵前,默克爾本人的國內支持率高達68%,10月初已跌到54%,而且看上去跌勢并未停止。10月2日的民調還顯示“黑黑聯盟”支持率高達40%,不到半個月,就跌至38%,創下兩年來的新低。
不過目前看來,“大麻煩”尚未真正到來:德國政壇最接近的挑戰者——社會民主黨與“黑黑聯盟”的民調差距仍然高達15%以上。事實上社會民主黨也好,其黨首加布里爾也罷,都無法漁翁得利,因為他們本身也脫不開干系:該黨和身為副總理兼經濟與能源部長的加布里爾作為聯合政府的組成部分,一直比“黑黑聯盟”和默克爾更“慷慨”,“黑黑聯盟”和默克爾固然一直在“掉粉”,他們掉得更多。
或許正因如此,直到10月15日,“默克爾媽媽”還氣定神閑地繼續表示“德國的門還會敞開”,畢竟9月初的慷慨太高調,如果說掉頭就掉頭,對于一個老資格政治家而言,失分可不是一點半點。
但倘若難民潮在德國社會和選民中引發的反感和抵觸情緒越來越高,尤其默克爾“后院”火勢愈演愈烈的話,事情就會變得很麻煩:10月2日民調中支持率最接近默克爾的并非公認同床異夢的社民黨領袖加布里爾,而是老牌盟友澤霍費爾。一旦量變導致質變,“黑黑聯盟”內部產生真正強有力的挑戰者,問題就真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