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小民,1943年生,山西人。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現任國務院特邀監察員、國家價格指導委員會委員。多年從事經濟學普及寫作,著有《經濟學是什么》《小民讀書》《黑板上的經濟學》等。
“大眾經濟學家”梁小民有一個讓人嫉妒的書房:頂天立地的書架嚴絲合縫繞著別墅二樓的墻壁整整一圈,把會客廳、寫字間和閱讀室都圍在里面,配上水晶吊燈和西式桌椅,讓《環球人物》記者有種穿越到19世紀歐洲的感覺。
這里是北京的郊區懷柔,既非廟堂之高,也非江湖之遠,卻足以讓人享受世外田園的寧靜,感受文化帶來的樂趣。在今天的中國,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奢侈品。記者也就不難理解,梁小民何以筆耕不輟,寫出那些妙趣橫生的經濟學故事。
讓“一介小民”生活更美好
剛剛過去的9月,梁小民讀了27本書。按照慣例,他每個月都會通過媒體專欄公布自己的書單,既是推薦,也是書評。這些書包羅甚廣,但數量最多的并非他的老本行經濟學,而是他最喜歡的歷史。
“當年考大學的時候,我第一志愿是北大歷史系?!绷盒∶駥Α董h球人物》記者回憶說。那是1962年,梁小民是山西省的文科狀元。那年北大在山西只計劃招收三名學生,歷史、中文、經濟系各一名。從小就喜歡讀文史書籍的梁小民最后卻被調劑到了經濟系。開學后他想換專業,被學校拒絕,于是只好老老實實地念了下去。
畢業時正趕上“文革”,梁小民被分配到哈爾濱通河縣林業局下面的一個林場,當了一年伐木工人,后來在林業局中學找了一份教師的工作。當時他以為一輩子就在那里了,無聊的時候就看書打發時間?!拔业挠⒄Z就是那時自學的,從內部書店買教材,回去自己看,后來讀寫都沒問題,但聽說不行?!绷盒∶裥Φ?。本來以為這些知識都用不上,直到“文革”結束后恢復高考,梁小民在1978年通過研究生考試,又回到了北大經濟系,畢業后留校任教。
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處境相當窘迫。到1985年,梁小民一家還和另兩位教師家擠在一套四室一廳的單元房內。當時國際關系學院有意挖他,給出的待遇是“三室一廳獨立住房”,梁小民有些心動。但時任北大校長丁石孫說了一句“你是學校承上啟下的人”,把他留住了。直到兒女大學畢業,無法繼續住宿舍,梁小民才于1991年調入北京商學院(現北京工商大學)任教。
1994年,梁小民受商務部派遣,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期貨理論。“我在國內教研究生宏觀經濟學,到康奈爾后就去聽這門課,結果只聽了兩堂就聽不下去了。美國的經濟學無論課堂還是教材,全是數學模型推導,還不是普通的高等數學。而我的數學底子不行,于是意識到在這條路上沒有前途?!绷盒∶裼羞^攻讀博士的沖動,但種種現實因素還是讓他放棄了這個計劃。“美國很多經濟學家都致力于經濟學的普及工作,于是我也決定換個方向,開始撰寫一些通俗性、普及性的經濟學文章?!?/p>
回國后,梁小民把經濟學常識融入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中,先后在主流媒體開設多個專欄,出版了多部經濟學普及讀物,包括《經濟學是什么》《小民談市場》《黑板上的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縱橫談》《寓言中的經濟學》等。此外,他還翻譯了美國經濟學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被視為國內經濟院系的經典教材。

把經濟學通俗化的訣竅是什么?梁小民認為,經濟學原理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一個問題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分析,其中也包括經濟學。他總能找到兩者的相似之處,加以解讀。“比如武俠小說中各個門派和高手,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正如無數企業和個人在市場中的競爭。各派武功就像各家企業的特色產品,有壟斷、創新、核心技術乃至產權保護等諸多問題?!绷盒∶裣M?,經濟學知識能變成一種好玩的“閑話”,無論小學生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看懂,從而讓“一介小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這也正是他一直被稱為“大眾經濟學家”的原因。
2003年退休后,梁小民的生活只剩下3件事:講學、寫專欄、看書。近年來,“看書,什么都看”越發成為他生活的重心:2014年,他一共讀了315 本書;2015 年上半年,他已經讀了158本。在遠離塵囂的幽靜之所潛心讀書,是他最想要的生活。
“市場手段總比行政手段好”
《環球人物》:寫了這么多通俗經濟學讀物,您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啟蒙作用?
梁小民:當然。我希望大家對經濟學有點了解,看問題的方法和以前就會不一樣。比如對于金錢、富人的看法,中國一些傳統觀念與今天的社會現實之間存在矛盾,可以通過經濟學知識的普及讓社會變得更和諧。
《環球人物》:您被視為“敢說真話”的經濟學家之一,在您看來,目前中國經濟的關鍵問題是什么?
梁小民:還是轉型。過去30多年的發展成就不容否認,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思想的開放,這種進步是巨大的。但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經濟結構失衡,也造成了現在的經濟停滯。過去主要是數量型增長,靠人工和資源,缺乏技術創新,最后導致環境破壞非常嚴重,難以持續。從高增長轉入新常態后,中國必須有自己的硬實力。現在很多人對創新理解有誤,年輕人開個網店、辦個網站都叫創新。真正的創新是要有核心技術的,是實打實、硬碰硬的科技進步,這必須依靠深層次的制度改革才能實現,讓國企愿意去創新,讓民企有能力去創新。
《環球人物》:在停滯和轉型階段,房地產還會反彈嗎?
梁小民:我認為房價還會漲的。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多,房子長期處于供小于求的狀態。雖然農民工買得起房的人比例小,但基數大,還有一部分城市人口需要改善住房。此外,中國的城市化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雖然數據顯示目前城市化率達到50%以上,但那是包括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在內的,實際上,他們沒有城市戶口,醫療、子女讀書等基本福利都沒有,這算什么城市化?中國真正享有城市福利的人口只有27%,而一些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初就達到了50%的城市化率。所以未來一線城市房價上漲是肯定的,二、三線城市要具體分析。經濟發達地區的房地產發展會較好,經濟發展較慢的地區,如一些縣級市,房子已經蓋得太多,未來十幾、二十年之內很難有轉機,一些特殊地區的房價還有可能崩潰。
《環球人物》:老百姓在這些問題上是否存在誤區?
梁小民:很多百姓分不清界限,什么漲價都反對。應該分清什么是公益性的,什么是經營性的。比如水電,只能用漲價來限制人們的行為。水不漲價都浪費水,電不漲價都浪費電,最后必然導致能源危機。還有汽車的問題。十多年前,我在報紙專欄上主張用經濟手段減少汽車數量,解決交通堵塞,當時很多人抨擊我。十多年后,北京要提高停車位收費,又把這篇文章拿出來了。對于北京這樣的城市,必須通過高價格限制交通,包括汽油高稅收、道路收費、停車收費等,否則無法解決擁堵問題。
還有醫療,也應該用市場手段管理,因為優質醫療資源是有限的。未來醫院應該分成兩類:一類是私立醫院,比如現在的三甲醫院,都可以改成私立;二是公立醫院,比如社區醫院,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不以賺錢為目的,再窮的人有了病都能得到治療,這就是公益性質的。但如果你想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就要付出更多的錢,這就是市場化原則。
《環球人物》:您認為用市場手段總比用行政手段好?
梁小民:當然。只要是在公開透明的法治下,用市場手段才能保證公平,而用行政手段則會導致特權,過去規定什么級別以上才能買軟臥、頭等艙,這就是特權。再比如汽車搖號,也是不公平的行政手段,往往導致需要買車的人搖不上,不需要的反而能搖上。換句話說,買汽車是人人都有的權利,如果要干預,應該用高價格限制,而不是你有權買,我沒權買。
“金錢是衡量貢獻的基本標準”
《環球人物》:在經濟社會里,怎樣認識金錢才是正確的?
梁小民: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就是以經濟為中心的,這無法否認,也無需否認,所以不要認為談錢很卑鄙。西方經濟學家哈耶克把人類社會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因為有權才有錢,另一種是因為有錢才有權,他認為兩種社會都有缺點,但比較起來,后一種比前一種要好。
我認為在法制完善、競爭充分、權利平等的社會里,金錢是衡量人對社會貢獻的基本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換句話說,在正常的社會里,有錢人應該是對社會貢獻更大的人。目前中國有些人的錢是不正常渠道獲得的,這個不正常。
《環球人物》:最近大家在熱議屠呦呦獲獎與黃曉明婚禮的比較,后者花了兩億元,前者的獎金不夠在北京買套房,從經濟學角度應該怎么看?
梁小民:我認為兩者在經濟上沒有可比性。明星是一種商品,頂尖明星是供給特別稀缺、需求非常大的商品。比如天賦好的歌星,粉絲就是覺得聽他們唱歌值得,票就能賣高價,這是真正市場化的行為。何況明星的商業價值就那么幾年,很快就過去了。但科學家并不是商品,歷來不以金錢衡量其價值。另外,在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里,科學家的貢獻是有專利的,依靠專利,他們也可以獲得巨額財富。如果屠呦呦是一位外國科學家,可能早已憑借專利收入成了富豪。類似的還有文字工作者,國外版權保護到位,不同級別的作者薪酬也相差懸殊,這就是市場化的做法。目前中國知識分子收入低正是我們市場化不完善的結果。
《環球人物》:法制完善是市場化的前提?
梁小民:是的。我特別強調法制規范這個前提。不是知識不值錢,而是沒有制度保障。錢本身無所謂公正、平等,相反,錢可以成為很好的衡量尺度,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有了錢才可以擴大事業規模,保證一個行業健康持續地發展,這才是合理的機制。中國經濟目前的很多問題,就是法制不健全、執行不力造成的。但我仍然保持樂觀,經濟體制不可能一下子改,還是要在穩定的前提下實現轉變??v觀西方國家走過的道路,社會轉型期法制不完善都是必然現象。所以我認為原富無罪,就像小孩一樣,必須經過“亂折騰”的階段,才能最終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