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銘刻著德國新教教士馬丁·尼莫拉的短詩,這是他在被殺之前寫下的墓志銘: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請根據你對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這道文題中的材料是馬丁·尼莫拉被殺之前帶有悔意的短詩,揭示了法西斯橫行時期他奉行明哲保身思想而最終無法自保的可悲現實。材料所揭示的道理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材料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生活在社會中,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意義上的人,而是社會人。要有效地維護自身的權益,我們必須從建立健康的社會做起。因此,現代社會應該摒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狹隘自私思想,而應該義不容辭,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正義,有效地維護自身的權益。
據此,考生可以議論“高舉正義的大旗”,可以談“鐵肩擔道義”,可以說“讓正義鑄就靈魂”,可以論證“拒絕冷漠,擁抱悲憫”,等等。當然,文章在批判自私心理的同時,談“博愛”思想也是吻合題意的。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是從反面來寫馬丁·尼莫拉的悔恨,考生在作文的時候,須從正面來立意。當然也可以有“破”有“立”,寫出自己的深刻思想即可。
【佳作展示一】
起身的力量
□高常家
“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馬丁·尼莫拉的這句話,是多么悲哀。與之相反,辛德勒頂著納粹的重壓,拯救了一個個鮮活的猶太生命,是多么偉大。一個退縮,漠然地坐在冰冷的板凳上,最后被納粹一腳踢翻;一個起身,謹慎地踏在鋒利的刀尖上,憑微薄的力量保護生命。
辛德勒的義舉,不僅使世人記住了他的名字,更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對邪惡,我們應該站起來!這起身的力量,是一份無畏果敢,更是一份良知責任。讓我們用起身的力量去彰顯正義的神圣,世間的友愛。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倘若杜甫得聞此語,想必也能會心一笑吧。身處亂世,他總是踏著急急的步伐來與去。他,一介布衣,衣食無著,卻“窮年憂黎無”;“老妻衣百結,幼子餓已卒”,他卻“默思失業徒,心念遠戍卒”;茅屋為秋風所破,他卻愿有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自己身陷敵城,他卻憂心“四萬義軍同日死”。
于是,我們看到歷史長河中,杜甫站起身來。他本可不必如此,卻以自己螻蟻之微陳述著時代的苦難,承擔著一份心憂家國的重責。這起身的力量,令人無法嘲笑他的微小。他刻下一個時代的記憶,讓后人在他的詩中感悟到一份歷史的厚重,士子的偉大。
一個貧苦者的形象,一把耕地上的鐵叉,一片荒蕪的土地……都投影進他鉆石般的眼睛,化成了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筆觸時而如鳶尾花般恣意野性,時而如撿煤渣的老人般深沉冷寂。他用畫筆為貧民說話,去描繪在冬日里顫抖的衣衫襤褸的牧羊女,勾畫在荒蕪的土地上扶鋤喘氣的青年農民。
他就是米勒。他生前窮困潦倒,卻拼盡全力站出來替貧民說話;而今,全世界都聽見了他說話的聲音。凝望他的作品,人們仿佛可以看見他起身的姿態,感受到他起身的力量。
起身的力量,是海燕的翅膀,劃破陰霾的天。
起身的力量,是巖間的水滴,不日終穿巖石。
以己之身,擔一份社會責任,持一份悲憫情懷,用自己起身的力量,去營造一股社會正氣,來彰顯這世界的美麗!
內容: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作者從馬丁·尼莫拉與辛德勒的對比中自然引出論題,亮出觀點;接下來以“窮年憂黎無”的杜甫和“用畫筆為貧民說話”的米勒為典型例子,論證“起身的力量”之可貴偉大;結尾以整句的形式謳歌了“起身的力量”之價值,然后強化論點,收束全文。文章論點鮮明,內容充實。故本項評19分。
表達:文章取例典型,語言精練。比如第三自然段以杜甫之例論證,作者巧妙地引用了杜甫的相關詩句,起到了很好的論證作用。故本項評19分。
發展等級:恰當的引證,既節約了筆墨,又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內涵,見深刻,有文采。故本項評17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內容19分+表達19分+發展等級17分=55分。
【佳作展示二】
喪鐘為誰而鳴
□秦子惠
美國詩人約翰·多恩曾有詩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人之一生,來去世間都不是孤身一人,我們都如海上風眼,與整個世界息息相關。當風暴襲來,誰也無法置身事外。“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山雨欲來之時,需要有人走出小我,兼濟天下。
一張報,一本書,仗義執言為公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臺灣,恐怖濃云籠罩著社會,此時一篇《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如一陣驚雷,震動著怯懦保守的人心。當所有人都在因言治罪的恐懼中噤若寒蟬,龍應臺用一本《野火集》針砭時弊,仗義執言,為了公眾的利益大膽發聲,終使那正義的野火燃成燎原之勢。當國民黨最終取消戒嚴,她不顧小我的義舉,換來的不僅是自我,更是千百萬民眾的解放。
一支筆,一封信,挺身而出捍良知。“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一個強盜放火。”法國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為“敵國”——中國仗義執言,將自己的祖國斥為強盜。當他為萬里之外的中國人的生命奔走呼號時,又何嘗不是在維護一個人的價值與尊嚴?他知道,真理與公義是超越國界的普世價值,他不只是“法國的良心”,更是人類的良心。或許正因為此,當法蘭西在二戰中備受摧殘時,會有他國的仁人志士為法國的解放而前仆后繼。雨果曾說:“當黑夜來臨的時候,誰也留不住他那個角落里的白天。要知道,深淵是每個人的深淵。”法國志士為他國利益發聲使本國也得以保全;反觀英美在日本入侵中國之時不管不顧,大行綏靖之風,最終助長其氣焰,使英美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終究難逃戰火,生靈涂炭。
污泥之中,欲潔何曾潔?當無良廠商肆意生產毒膠囊、皮革奶時,為何不曾想到自己也會是罪惡的鏈條中必將遭受惡報的一環;當民眾目睹腐敗橫行而聽之任之甚至企圖參與時,為何不曾想到自己正創造著一個制度缺失、信譽破產的社會——一個最終對所有人都有害無益的社會?
此時此刻,喪鐘正為你、為我而鳴。只有告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小我心態,才能濟天下而善其身,才能把喪鐘之鳴變為佳音。
內容:文章引用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詩句開篇,強調人與他人及世界的聯系,進而點題:“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緊接著以反問句引出中心論點:“山雨欲來之時,需要有人走出小我,兼濟天下。”文章在主體部分用針砭時弊的臺灣作家龍應臺和面對圓明園的浩劫而仗義執言的法國作家雨果為典型例子,論證了為正義而吶喊的意義。在正面論證的基礎上,文章再輔之以反面論證,先針砭二戰中奉行綏靖之風而禍害了自己的英美,再揭露現實中對無良廠商和腐敗橫行聽之任之而貽害自己的國人,褒貶分明。最后收束全文,得出結論:“只有告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小我心態,才能濟天下而善其身,才能把喪鐘之鳴變為佳音。”故本項評20分。
表達:文章論證深入,內容充實,說服力強。有比喻,有引用,有對比,有反問,句式靈活,語言生動流暢。故本項評20分。
發展等級:作者用約翰·多恩詩句“喪鐘為誰而鳴”來作為文章的標題,奪人眼球,形象生動,寓意深遠。文章引用了諸多名人名言,使內容顯豐富;表達方式靈活,使語言顯文采。故本項評18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內容20分+表達20分+發展等級18分=58分。
【同步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孟子曾說:“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近處追求,有些人則去遠方尋找。一件事,有些人往易處去做,有些人則向難處努力。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②寫議論文或記敘文;③自擬標題;④字數不少于800字;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導航:
兩段材料的內容都分為兩方面:一是不同的人“求道”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的不同。考生可將第一段的名言作為立意基礎,也可將第二段的現象作為立意基礎,也可綜合兩段材料的內容來選擇立意的角度。
一、從材料文字的表層信息立意
1.從“求道”的角度立意:(1)“道”在近處,求道不宜舍近求遠。(2)“道”雖在近處,但不妨從遠方求得。(3)有些“道”須在近處求得,有些道則須從遠方求得。(4)求“道”從身邊(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5)遠方雖有道,身邊也有道(不要忽略身邊的道)。
2.從“做事”的角度立意:(1)做事應往易處去做。(2)凡事不要舍近求遠,舍易求難。(3)做事應向難處努力。(4)不同的事做起來方式不同,有些事須向易處去做,有些事則應向難處努力。
二、從材料的隱含信息立意
1.從人們求道、做事的思維方式(習慣、方法)角度立意:(1)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2)大禮不辭小讓,大行不顧細謹。
2.從人們在求道、做事過程中體會遠近難易的角度立意:(1)無限風光在遠方。(2)用心發現,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3)立足當下,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