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將名著引進課堂,是我們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經典作品不但能滋養學生的精神成長,而且能豐富學生的語言實踐。況且,課標也有關于名著閱讀的明確要求。如果我們語文老師能與學生相伴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給予切實指導,那么,名著走進課堂,走進學生,并成為他們享用一生的財富,就成為可能。本期,就讓我們關注“名著走進課堂”這一話題。
將名著引進課堂,要想取得實效,教師的“導讀”至關重要。只有通過“導讀”,才能將學生的閱讀不斷推向深入。否則,學生的閱讀體驗就只能停留在原初階段。
名著導讀的一般性流程是這樣的:選定書目、設計導讀、讀中推進、總結提升、精段重讀、反饋檢查。這六個步驟是按照導讀的順序排列的。當然,不是每一部名著的導讀都要經歷這些步驟,具體到某一部名著的導讀的某個環節,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弱化或強化處理。
名著導讀也講究課型的選擇。我將名著導讀課型設為四類:引讀課(陌生狀態下的導讀)、推進課(閱讀過程中的交流與評價)、提升課(初讀結束后的總結與深化)、重讀課(名篇或選段的精讀)。
如《海底兩萬里》導讀的課型,就屬于“提升課”。
美點列舉。交流“凡爾納筆下的海底世界美在哪些地方”,這樣的讀后“歸類”,是一種提升。
表達感受。就“凡爾納科幻小說的三個主要特點”,即“驚人的想象力和預見性、驚險離奇的情節、英雄主義情懷”,結合小說具體內容,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的定向“尋根”,是一種提升。
參與辯論。就“作者對尼摩船長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否單調抽象”這個話題,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的話題“思辨”,也是一種提升。
大膽猜想。假如“鸚鵡螺號”沒有遭遇“大漩流”,接下來有可能會發生什么事呢?這樣的假設“創造”,更是一種提升。
所謂的“提升”,既是指使自己原初閱讀的朦朧印象更為清晰明朗,也包含著對原著的思想性、藝術性有著更高層次的認知。后者的提升更有意義,它讓學生享受到成就感,那種超越自己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可以激勵他讀得更有興趣,更加深入。
這節課,僅僅展示了《海底兩萬里》導讀課型之一種。一般來講,某一部名著的導讀,應該不止一節課,應該不止一個課型。
繼續以《海底兩萬里》為例,說說其他三種課型的設計:
引讀課:觀看根據《海底兩萬里》改編的電影,寫觀后感,交流。
推進課:給每一章重新擬定小標題,并闡述理由。
重讀課:選取南極歷險的那一章進行片段細讀,看一看哪些情節與前面的內容有“呼應”。
如果再以《巴黎圣母院》為例談導讀設計,你也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引讀:觀看電影《巴黎圣母院》,談觀感。
推進:猜想情節發展。
提升:話題討論—— 一部優秀的長篇名著具有哪些要素?
片段重讀:“一滴眼淚換一滴水”。
可以這么說,經過幾輪導讀,學生才能將名著讀透,才能吸收到足夠的精髓。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式的瀏覽,只是同一水平層次的交流,是根本不可能走進其深處的。
高效的名著導讀,離不開這樣一些元素:
精選書目是前提。開卷未必有益,選好書,讀好書,才能有益身心發展。對于世界名著,還要甄別不同的譯者和版本。
教師自己對名著的深讀是基礎。自己不讀,自己讀得不深,根本就不可能幫助學生找到進入名著的“路徑”,更遑論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評點學生的讀書體會了。
尊重名著的個性開展導讀是關鍵。每一部名著都有著鮮明的個性色彩,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有碩果累累的收獲。即使同為“閱讀交流”,不同的名著,也應當有各自不同的交流話題。導讀的“針對性”,就是尊重名著的“個性”。
積極的過程管理是保障。名著導讀課,只是一個“引子”,一把“梯子”,真正的有效閱讀,還是在課外,還是靠自主。所以,積極的過程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每天規定閱讀定額、個別談話了解閱讀進度、小組互動交流閱讀體驗、調節個體閱讀進度……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當然,我們的名著導讀,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
選書的科學性、合理性問題。也許,不能因為我們語文老師的好惡而選書吧?可是,如果撇開我們老師的好惡而給孩子們推薦書,那么,我們推薦的書,其科學性又在哪里?
如何更好地尊重學生閱讀理解的不同層次的問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肯定存在個體差異。那么,如何能夠協調好個體差異與集體進度之間的矛盾呢?
如何創建科學的名著閱讀評價體系的問題。評價,難道就是考試?肯定不是。那么,我們有沒有科學的評價標準,可以對學生的名著閱讀進行考核或考級?
問題也許只有在實踐中,慢慢被消化。
我總在想,將名著引進課堂,從大處講,是為了孩子的語文發展,從小處講,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面對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一個喜歡經典名著的孩子,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懷疑,他是不熱愛語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