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當前,對“德育”的理解簡單化、片面性,德育目標脫離實際等現象依然存在,本文認為學校必須把德育延伸、拓展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通過拓寬德育的空間、拓展德育的主體、拓深德育的含量等營造德育大環境,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
關鍵詞
大德育視角 德育空間 德育主體 德育含量
德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前,一些學校的德育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對“德育”的理解簡單化、片面性,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依然存在;德育目標脫離實際,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和發展需要脫節,針對性、時效性不強;家庭、社區各自為陣,社區資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與利用等。針對這些現象,筆者認為,根據校情構建基于大德育視角的育人途徑尤為重要。
所謂大德育視角,就是把德育延伸、拓展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注重學校、社會、家庭中影響學生優秀道德品質形成的一切因素。通過構建“大德育”工作機制,把學校、家庭、社會通過“班主任”這個核心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德育教學,挖掘德育資源,拓展社會、家庭兩個德育陣地,開辟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使學生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道德修養和道德習慣,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這里的“大”包含德育的空間大、主體大和含量大。
一、拓寬德育的空間——社區德育
學校、社會、家庭是大教室、大課堂、大世界,這意味著實施大德育,必須營造一個德育大環境,即“處處都是育人環境”。其中,社會是學生德育發展的重要舞臺,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家庭,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體系的重要依托和平臺。為此,學校德育應借助學校周圍社區內的各種資源,建立以學校為主、家庭配合、社會參與、各界支持、共育人才的功能性組合關系及運行機制。社區德育聯合了學校與社會共同的力量,可以通過“三進社區”模式拓寬學校德育的渠道。
1.“家長學校”進社區。
把家長學校辦到社區,可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新亮點。家長學員不限于本校學生家長,家長學校著眼于提高整個社區的居民素質和家教水平,可開展一些創新工作:為每個社區提供講座菜單,學校按家長所需每學期舉行1~2次專題講座;設立家校聯系熱線,定期組織家教經驗交流會,如“家教成功一例”;每學期舉行一次父母、子女實話實說現場會,促進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每學期定期出《家校直通車》小報,互通教育信息;每學期進行一次家長作業評比,將評選出的好的經驗交流類文章和心得體會裝訂成冊,供其他家長學習,并頒發“優秀家長學員”證書。
2.學生假期進社區。
寒暑假或重大節假日,組織學生到社區報到,社區提供假期活動菜單供學生選擇,規定每人必須參加其中的幾項活動。假期結束,社區舉辦總結表彰大會,在學生活動表上簽署意見。學校根據社區意見,在全校舉行假期社區活動總結表彰會,并把此項內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定。
3.學校文化進社區。
學校利用設施設備和師資優勢,主動為社區的文化活動提供支持,拓寬社區建設領域,為社區發展注入新的元素。學校可以派教師到社區開講座、舉辦畫展,進行防震減災、環境教育等宣傳,與社區一起組織防震減災演習,還可以向社區居民開放網絡教室及體育場館,為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有益的幫助。
二、拓展德育的主體——家校同步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第一環節,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補充和配合,學校應主動建立與家長的互動關系。為此,學校可以在班主任的組織下,成立三級家長委員會,即校家長委員會、年級家長委員會和班級家長委員會,實現家庭與學校的良好互動,突出家庭這一陣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家校同步,管理制度化
1.建立兩支隊伍,形成家校教育同步化的工作網絡。
一是成立以“校長——團隊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師”為主體的學校教育隊伍;二是成立“家委會核心小組——家長學校——班級家委會成員——全體家長”為主體的家庭教育隊伍。
2.制定家校管理制度,使家校教育目標具體化。
學校:召開家長會,明確教育目標;召集家校委員會定期辦公;設立定期校長接待日;組織研究學校教育規律,總結推廣有價值的經驗。
班級:每月進行成長記錄、家校聯系反饋;每周實行教學開放日;定期召開班級家長會;定期向學校匯報家校教育工作。
家委會:共同研究制定育人方案目標;堅持家委會例會制;協助學校進行各項管理;了解、收集社會對學校辦學的要求和呼聲;與班主任探討開展親子活動內容。
(二)家校課程,家長樂參與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所有的父母都希望給孩子優質的家庭教育,但他們大都缺乏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指導方法。家長需要的是實質性的指導和幫助,學校可以調動各方力量開設家校課程。
三、拓深德育的含量——學科育人
德育課程、德育教學、德育活動是德育,所有課程、所有教育教學活動也都應是德育。德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進行學科滲透,是實現育人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育人效果以學生課堂綜合表現為準繩,依照學科特點,滲透德育內容。
新形勢下,學校的全員育人工作需要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不斷創新和完善德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善于利用身邊的德育資源,拓寬育人途徑,構建一個統一協調、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大德育環境,這樣,才能確保“全員育人”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