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有人指出,在校園的泥土地上,學生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更大的快樂。這種現象帶給語文教學怎樣的啟示呢?本文指出,應該從直觀展示性材料的運用、判斷性語言材料的運用和打斷性的阻止語言的運用三個方面入手,適當把握學生的自由空間。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自由空間 把握
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我國的教育水平也在大幅度提升,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教育設施的改善。低矮潮濕的校舍、塵土飛揚的操場,已經成為學校歷史中永遠的記憶。然而,令不少教師感到意外的是,面對寬敞明亮的教學樓、紅綠相間的塑膠跑道,很多孩子卻總在校園中近乎絕跡的泥土地上扎堆。對此,筆者也在本校進行了觀察,學生說,因為那里充滿了自由。
毋庸置疑,人身自由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心靈的自由。可現在的學生有多少自由空間?孩子的天性是不會改變的,他們一刻不停地尋找自己的自由空間,這樣,那一塊泥土地也就自然地成了他們的樂土。
上述現象表明,身為教育者,我們并沒有按照學生成長的規律去教育學生,而是根據家長的要求、循著成人的思路去設計學校、設計教育,進而設計學生。由此,筆者想到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出來的教學,很多時候不也是那堅固美麗卻又不討學生喜歡的水泥大樓、塑膠跑道嗎?它們真的適合學生的發展嗎?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這就決定了它的思想性。我們要培養的人是有個性、有見解、能創造的人,試想,一個連自由都沒有的人,何來個性?沒有個性,又如何創造?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還學生自由,培養有個性、能創造的人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在教學中慎用直觀展示性材料
教學設施的現代化,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一筆、一板、一張嘴的模式,使單純的語言教學變得多維化。教學一篇抽象的文章時,我們既可以借助互聯網,鏈接一些輔助性材料;也可以下載幾幅鮮活生動的圖片,做到圖文并茂,從而給學生很強的感官刺激,幫助他們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于是,有教師便得出結論:這些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是最好的、最適合學生的。因此,借助教學設備直觀展示成了不少教師課堂教學中必備的一個環節。對此,筆者提出質疑。
首先,直觀展示是誰設計的?教師。不可否認,教師的心智要比學生成熟得多,可那能代表學生的心智嗎?教師的這種設計對學生到底有多大的好處呢?筆者認為幾乎沒有。當教師的設計比自己想象得更加完美、更加精彩,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去吸納,加上學生具有“向師性”特征,他們會很快就步入照搬照抄的圈圈。長此以往,學生將完全依賴于教師,沒有一點自己的見解。直觀的展示將本來應該各不相同的答案變得統一,遏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其次,直觀展示反映的到底是什么?可能有教師的惰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解惑的先決條件是教師必須無惑,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可有的教師是思想上的弱者,他們不愿在課堂上面對學生各種各樣的質疑,所以,就干脆來個“一展定乾坤”——直接展示,給學生一個范例,讓他們去模仿、復制。這樣的教學方式永遠培育不出具有創造性的人。
教者不能因為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的便利而搶奪學生的自由空間,抹煞學生的個性。筆者認為,教師應慎用教學輔助設備,讓它在不影響學生的自由空間的前提下發揮優勢,成為教學的左膀右臂,促進教學的發展。
二、在教學中少用判斷性語言材料
中國幾千年來的師道尊嚴觀念,讓教師充滿無法磨滅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使他們在面對學生時總是以長者、裁判自詡。
筆者認識一位老教師,工作扎實勤懇,可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為什么呢?他的一節公開課讓筆者找到了原因。據筆者統計,那一節課,他共用了13次“不對,再想想”。這13次評判讓教師看似親切的面容變得冷酷無情,學生也因此顯得畏首畏尾。作為學生,誰不想得到教師的肯定?可萬一答錯了,誰又不怕教師“不對”的評判呢?所以,權衡利弊,學生也就選擇沉默了。
其實,語文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學科。教師不妨多給學生一些空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路來理解,如果出現大的偏差,再用溫和的語言進行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去評判。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釋放自己的心聲,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三、在教學中不用打斷性的阻止語言
有人說,教師的職業是平淡的。平淡可能意味著乏味,在乏味的生活中,人往往就沒有耐性。教師缺乏耐性的表現就是常常簡單粗暴地打斷學生不恰當的回答。
當學生的講話被教師打斷時,他心里是生氣的,但迫于教師的威嚴,又不敢發作。可是,不發作并不代表沒有其他抗議的辦法,學生可以選擇沉默,也就是下次教師提問時不舉手、不發言,因為,學生在教師那里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宜用打斷性的阻止語言。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做一個傾聽者,教師可能會發現原本認為不妥的語言竟是那么動聽、那么感人。
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需要教師的呵護,而呵護應該從課堂做起。我們只有做到以上三點,才能創設自由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去感受語文、感受生活,才能實現教育培養人的目標。當然,教師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思考,這樣,才能發現最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為語文教學掘一塊泥土地,還學生一個自由空間,相信我們可以讓語文教學更加精彩,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