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語文閱讀教學中,“怎么教”比“教什么”重要。抓住“讀”“析”“問”“延”四個關鍵點,有助于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讀 析 問 延
一、在“讀”上更進一步
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因此,教師要在“讀”上用心做功課。
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鄉愁》時,以讀為線,分三步進行教學:①初讀,教師先聲情并茂地范讀,然后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讀準重音,讀出感情,并談談閱讀后的感受;②品讀,要求學生反復讀課文,思考“哪些詩句表達了作者強烈的鄉愁?”,引導他們理解詩作的語言美;③吟讀,教師提出“假如你是作者,你將怎樣誦讀這首詩?”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詠中體會詩作的意境美以及作者真摯的感情。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二、在“析”上更進一步
1.分析字詞不能蜻蜓點水。
有些字詞是理解文本的關鍵,教師對此不能熟視無睹。特級教師于永正在這方面就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例如,他在執教《草》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一歲一枯榮”中的“榮”字的含義,先展示了“榮”字的甲骨文形式,接著引導學生思考與春天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使得他們很容易地掌握了這一知識點。
2.賞析句子不能隔靴撓癢。
葉圣陶說過:“講析課文,無非是把語句講清楚。”這告訴我們,賞析句子要深刻到位。
例如,《故鄉》中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話的表面意思是“路都是人走出來的”,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里的“路”并不是普通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社會變革之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是:只要大多數人覺悟起來,勇往直前,就能在黑暗之中闖出一條光明之路。教師如果能夠這樣分析,就能使學生的思維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3.詮釋主旨不能照本宣科。
教師在教學時不能一味依賴教參,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與詮釋。
例如,教參對《風箏》的主題進行了兩個層面的解讀:一是親情的敘述,這是外顯層面;二是強調了其教育意義。實際上,還應有第三個層面,即對“健忘”的國人的劣根性的批判。魯迅先生寫自己被無邊的“寒冷”所包圍,這是以象征的結尾流露出濃重的憂郁、悲觀情緒,對此,教師應該有所認知。
4.解讀人物不能人云亦云。
例如,《變色龍》中的主人公奧楚蔑洛夫真的是“沙俄專制制度下警察的代言人”嗎?如果聯系《小公務員之死》等其他作品,我們就會發現,作為沙皇政府豢養的一個小人物,他的行為也有合理性,他的善變,也是一種無奈,完全是出于“自我保護”。這樣,學生也就能夠理解:其實,奧楚蔑洛夫也是可憐可悲的人物。
三、在“問”上更進一步
1.于無疑處生疑。
例如,《故鄉》中描寫閏土有這樣一段話:“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時就抓住這段話不停地追問學生:“閏土最小的孩子幾歲了?”“這么小的孩子應該上學讀書,但他卻要做勞動的幫手,原因是什么?”“這么小的孩子都勞動了,閏土一家為什么還不夠吃?”這樣的追問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在今后的閱讀中生發出更多的疑問。
2.于生疑處解疑。
有了疑問,就要解答。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梅嶺三章》的第一章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詩歌的語言特點,把原詩后兩句修改為“只要還有一口氣,誓將革命干到底”,結果遭到學生齊聲反對,認為“味道變了”。他趁機追問:“味道變了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對比得出:詩歌的語言是形象的,沒有形象化的語言,詩味就蕩然無存了。這樣一來,學生就較好地掌握了詩歌的語言特點。
四、在“延”上更進一步
1.按“最近發展區”理論向課前課后延伸。
教師要根據學習需要,要求學生查閱和搜集相關資料,以增加對文本、寫作背景和作者的了解;要提供相關閱讀文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要結合課內文本,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總之,教師要以課內文本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向四面八方拓展,尋找到知識的新的出發點,從而構建起比較全面完整的知識體系。
2.結合學生的生活做適當延伸。
課文里的生活往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距離,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盡可能地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為教學切入點,使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與探究的興趣。
例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筆者考慮到七年級學生對自己童年玩耍的環境尚有深刻印象,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于是先讓他們以“我心中的樂園”為題,描述自己記憶中最美好的畫面,然后直接切入對“百草園”這一重點文段的學習,進而引導他們在平時要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豐富積累,從而使他們充分感受到課文內容的趣味性。
3.給學生創造勇于實踐的氛圍。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因勢利導地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的情境中自我經歷、自我體驗、自我感悟,最終實現自我教育。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核舟記》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佛印這個人物形象的認識,特意找了一個胖胖的學生上臺表演,整個過程輕松有趣,令人捧腹,卻絲毫沒有嘩眾取寵之感。
語文學習離不開文本這一載體,要上好語文閱讀教學課,教師應當老老實實地研讀文本,在“讀”“析”“問”“延”上下功夫,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發揮主體性的舞臺,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