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史料教學已經成為21世紀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但是,“在我國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和史料教學是被忽視了”的,即便運用了史料教學,也還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
1.選擇史料,不作鑒別。
如《中國歷史》八(上)《近代社會生活》一課,介紹服飾變革時,教師普遍使用教材中中山裝的圖片和紀錄片《走向共和·中山先生》闡述中山裝體現的治國理念:五個口袋代表“五權分立”,袖口三顆紐扣代表三民主義……但是,查閱資料會發現,關于中山裝有不同的說法。廣州博物館的說法是:前襟五顆扣寓意為“五權分立”,四個口袋寓意為“禮義廉恥”……而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原負責人余齊昭卻認為,中山裝體現孫中山的治國理念一說是不靠譜的民間娛樂版本,純屬無稽之談……
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求新求異,尋找新鮮史料,這確實讓學生耳目一新、興趣盎然,但面對浩渺的史料,首先要保證史料的真實可靠。否則,再熱鬧的課堂也只是無效或負效的。
2.削弱史料的作用,使之成為教學的裝飾。
筆者聽《中國歷史》八(上)《鴉片戰爭》一課時,有教師提供以下史料輔以教學:
一:清軍的鳥槍與英軍的槍支比較表
二:“中國之官炮,之官船,其工匠與監造之員,惟知畏累而省費,炮則并渣滓廢鐵入爐,安得不震裂?船則脆薄腐朽不中程,不足遇風濤,安能御敵寇?”——魏源
我們既感動于該教師的精心選材,又遺憾于其對史料的淺嘗輒止。學生閱讀史料后,該教師匆匆將結論落實到教材中枯燥的、程式化的“政治腐敗、經濟和軍事技術落后”的表述上。其實,這兩則材料由淺至深、由表及里地揭示了英國為何僅僅動用不到兩萬人的軍隊,便迫使擁有四億人口和80萬軍隊的清政府簽訂了屈辱的城下之盟的原因。通過對材料一的解讀,很容易發現中英兩軍的武器裝備在性能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不難想象兩軍戰斗力之懸殊。通過對材料二的深刻分析,學生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武器裝備質量不合格,與原料不合格有關;原料不合格與經費不足有關;經費不足與貪污腐敗有關,這無疑是統治制度出現了問題……
史料是解釋歷史的依托,不能僅僅作為課堂華麗的裝飾。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對史料的深刻解讀,形成對歷史情境的想象,挖掘隱藏在史料背后的信息,順理成章地推導出結論,而不是綁架史料往已經預設好的結論上生搬硬套,用結論印證材料。
3.選材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
由于學生的年齡不同、能力各異,選取史料要注意形式、長短及解讀難度等問題。但一些教師拋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對文字難懂、篇幅較長的文獻編輯加工,使課堂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選擇史料方面,教師首先應守住史料教學的底線——把握住史料的信度和效度;其次,應注意史料的典型、得當。只有通過教師精心的問題設計和恰當的引導,學生才能在“歷史現場”中解讀歷史現象,分析解決歷史問題,感受歷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