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著名的當代文學批評家葛紅兵說:“小說這東西,人人都能讀,但是,要真的讀出點韻味卻又是非常之難,作家要說的話是從字縫里滲出來的。”(屏顯上述文字)同學們,今天就讓我們試著從字縫里來讀一讀法國作家都德在小說《最后一課》中所要表達的韻味,好不好?
生:好。
(師板書課題、作者)
師:每次看到“最后”這兩個字眼,我的心里總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就好像是看到了一片廢墟,我覺得它是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后的印記,而且,也許用不了多久,這殘留的一點印記也會蕩然無存了。今天,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個課題——“最后一課”,其中的“最后”兩個字帶給了你怎樣的感受呢?結合課前的預習,來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生1:我覺得有點“不舍”。
師:對什么的不舍?
生1:對最后一課、對老師的不舍。
師:嗯,很好。請同學們輕聲地讀一下這四個字,讀一讀這“最后”一詞中有沒有這位同學所說的“不舍”之情。請小聲讀一遍,放松一點。
(生齊讀)
生2:還有點“傷心”的感情,因為韓麥爾先生不能再教他的學生法語了。
師:你覺得是韓麥爾先生的傷心,對吧?請你讀一讀。(生讀)還有嗎?
生3:還有點“自責”,因為在以前沒有很好地教學生。
師:你指的也是韓麥爾先生,因為以前沒有完全盡責。
生4:還有“后悔”的感情,因為小弗郎士以前沒有認真學習,還經常曠課,而這是最后一課,他很后悔。
師:因為以后不能再學法語了,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所以他后悔。
生5:他很“遺憾”,因為畢竟韓麥爾先生教我們這么多年,今天是最后一課,所以有點遺憾。
生6:“珍惜”,因為是最后一課,所以要珍惜,把它留在心里。
師:非常好!還有很多同學想要交流。就剛剛幾位同學的發言來看,大家的感受能力都非常強,相信學過這篇文章以后,大家一定會獲得更加豐富的感受。下面大家自己小聲地讀一讀,看看是否能體會剛才幾位同學所讀出來的感情。
(生小聲齊讀)
[以上第一環節,導入課文,以課題為例指導學生細讀文本]
師:同學們,課文在哪里告訴我們這是最后一課?請打開講義,找一找是在第幾自然段。
生7:第11自然段。
師:很好,請大家一起把第11自然段朗讀一下。
(生齊讀,師板書:韓麥爾)
師:同學們,剛才上課時老師給大家看了一句話,就是葛紅兵先生的話,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字縫”好不好?你們看,你們先找還是老師先找?
生(小聲):老師先找。
師:那我來找一個:“我看見這些情形,正在詫異,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這里有兩個詞語,“柔和”“嚴肅”,這兩個詞語(生小聲說:矛盾),同學說矛盾,或者至少說是相對的,但是作者為什么把這兩個詞放在一塊兒呢?
生8:“柔和”的話是因為這是最后一節課了,“嚴肅”的話是因為這是一堂自己的國語課。
師:同學們有沒有聽明白她的意思?她說,“柔和”是因為這是最后一節課了,“嚴肅”是因為這是最后一堂法語課了。請允許我追問一下,為什么最后一課,他要“柔和”地來說?
生8:因為他覺得非常不舍。
師:對什么不舍?
生8:對他的學生,還有他教學的內容,還有曾經坐滿了學生的教室。
師:有對學生的不舍,對教室的不舍,對教學內容也就是祖國語言的不舍,所以充滿著柔情,所以他的語調是柔和的,說得非常好。那么“嚴肅”呢,你說這是因為上最后一堂國語課了,能不能像剛才一樣解釋一下?(生8搖頭)沒關系,請坐下。請其他同學幫幫忙。
生9:他只想當普通的課來上。
師:當普通的課來上為什么要嚴肅呢?你們老師平常上課很嚴肅嗎?
生9:不是。
師:那你從何說起?(生9默然)沒關系,再考慮考慮。
生10:因為這是最后一堂法語課,他希望他的學生在最后一堂國語課上好好學習。
師:希望引起學生們的足夠重視,好好學習,所以要嚴肅。是這個意思嗎?(學生點頭)那么在柔和與嚴肅的背后,我們能不能體會韓麥爾先生別的更為豐富的情感呢?我們可以試著從后面的字縫里來找,剛剛老師找了,現在就請同學們來找。
生11:“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孩子們”說明韓麥爾先生對待他們像自己的親生兒女。
生12:“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都用了“最后”兩個字,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不舍。
師:非常好!你找到了兩個重復使用的詞語——“最后”,這兩個“最后”都表達了韓麥爾先生對孩子們、對最后一課的不舍,我想請你再仔細地體會體會兩個“最后”有沒有不一樣的情感,請把這兩句再讀一遍。
生13:“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表現了遺憾。
師:“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今后不能再上了,是韓麥爾先生希望他們用心學習,珍惜法語,希望同學們牢記祖國的語言,這是后面一個“最后”包含的情感。
生14:我從“只許”看出來韓麥爾先生的悲憤,因為他的國家不能教自己的國語,而只能教其他國家的語言了。
師:“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這位同學剛剛找到了“只許”,可以看出悲憤之情。其實除了這個“只許”,在前后文中,從“已經”和“就”這些詞語也可以看出侵略者迫不及待、蓄謀已久。所以這位同學從字縫里讀出了韓麥爾先生內心對侵略者無比的憤恨。老師給大家補充一下,為什么只允許教德語而不能教法語了呢?
(屏顯本篇小說的寫作背景及抗日戰爭時期的“奴化教育”資料)
師:與之相同的事也發生在中國。看來,侵略者所想的都是一樣的,他們都妄圖永遠地霸占別國的領土。
[以上第二個環節,以第11段為例,引導學生細讀文本。]
師:我們說,在動蕩昏暗的年月里,知識分子往往是最先覺醒的。那么,大家想一下,韓麥爾先生是不是一個覺醒者?
生齊:是。
(師板書:覺醒者)
師:同學們能不能告訴我,你們從哪些事情上看出來韓麥爾先生是一個覺醒者呢?請大家概括一下。
生15: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大字,表現了他的愛國情懷。
師:你能不能用更精練的語言來概括這件事情?越少越好。
生15:寫大字。
生16:第20自然段中,韓麥爾先生說的幾句話。
師:那是他在干什么?同樣概括一下。
生16:在激勵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祖國的語言。
師:對祖國的語言進行贊美。剛才第一位同學說“寫大字”,我覺得大字還不夠貼切,他寫了什么?
生:“法蘭西萬歲!”
師:這可以說是一種——
生:吶喊、誓言。
師:那就概括為“寫下誓言”(板書)。第20自然段是贊美法國的語言(板書:贊美法語)。還有沒有其他?
生17:“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
生18:第19自然段。
師:概括一下,第19自然段,韓麥爾先生在進行深刻的——
生齊:反省。
(師板書:自我反省。)
師:我們按順序來分析。韓麥爾先生怎樣來進行自我反省的?我們同樣來找找“字縫”。第18節中“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齊讀)
師:同學們,我想問的是,阿爾薩斯人的不幸到底有哪些?
生19:他們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結果戰敗了、國土失去了。
生20:只能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
師:遭到了文化——
生:侵略。
師:他們的不幸是失去了領土,遭到了文化侵略。有沒有比失去領土、遭到文化侵略更厲害的呢?
生21:他們沒學好自己的國語。
師:為什么這個更厲害?
生:因為那些侵略者會嘲笑他們。
師:說明他們之前缺乏學習的意識和覺悟。關于這一點,如果其他同學理解時稍微覺得有點困難的話,我們可以看一下課文的前面還寫到了一個人物——鐵匠華希特。同學們要知道,優秀的作家在作品里是不會無緣無故地來寫一個人物的。在這里,寫到鐵匠華希特,他在干什么?
生齊:看布告,對小弗郎士說:“孩子,反正你到學校總是挺早的!”
生22:他想讓小弗郎士把布告讀給他聽。
生23:為下文寫最后一課埋下伏筆。
師:看來你們訓練有素。(眾笑)我覺得他就是在和小弗郎士開玩笑,他從布告里已經看到了接下來將發生的事情,在看到這些事情之后,他還有心思開玩笑。這就是剛才同學說的阿爾薩斯人的不覺悟,大難臨頭了還開玩笑,這就是比失去領土、遭到文化侵略的不幸更為嚴重的不幸,就是遭到了文化侵略而不自知。前兩天在微信上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淡忘,而是麻木。這話深得我心。再把文中的那句話讀一遍。(生齊讀)再來一遍。(生再讀)
[以上重點研讀片段一:自我反思]
師:接下來,韓麥爾先生談到了法國語言,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來贊美法語的?同樣找一下字縫,找幾個詞來分析一下。
生24:鑰匙。
師:這是比喻句里面的喻體。要想打開監獄的大門,必須把自己民族的語言學好。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民族的語言有一種凝聚力,可以團結廣大的人民。請大家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齊讀)
生25:連用三個“最”,可以看出韓麥爾先生對祖國的熱愛。
[以上重點研讀片段二:贊美法語]
師:下面看韓麥爾先生作為覺醒者的表現之三——練習字帖。老師有一個問題不太明白,為什么韓麥爾先生讓我們練習字帖就說明他是一個覺醒者了呢?
生26:字帖上寫了“法蘭西”和“阿爾薩斯”……寫出了他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恨。
師:對外國侵略者的仇恨。你來補充。(指生27)
生27:寫了“法蘭西”和“阿爾薩斯”,是想告訴同學們阿爾薩斯永遠是法蘭西的領土,不能忘記法國。
師:還是想讓同學們牢記祖國,很好。你有沒有想補充?(指生28)
生28:可以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懷。
師:激發愛國情懷。而且這里也用了一種修辭手法?
生(齊聲):比喻。
師:比作什么?
生齊:小國旗。
師:烘托出教室里怎樣的氣氛?
生齊:愛國氣氛。
師:所以,這是一種堅定的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可見韓麥爾先生也是用心良苦。他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激勵同學們——勿忘國恥!
[以上重點研讀片段三:練習字帖]
師:下面,請大家齊讀25-29自然段。
(生齊讀)
師:作者在這里用精練的語言刻畫了韓麥爾先生雕塑一般的形象,同時我們的教材也用插圖的方式來再現了這個人物的形象(屏顯圖1),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上也配了插圖(屏顯圖2),我想請大家對應剛才朗讀的幾個自然段,說說配上哪一張插圖更合適?
生29:我覺得這一張(蘇教版)好,因為他不愿意看到學生離開他,所以他面對著黑板。
生30:這一幅比較好,我認為他對學生很不舍,所以流淚了。他背對學生,面對黑板,不想讓學生看到他流淚。
生31:我認為第二幅(人教版)的好。因為我從他的臉部表情上來看,看到他似乎很悲傷,我又從他眼睛里隱隱約約看見他有火一般的愛國情懷。(眾笑)
生32:這一幅好,他正對著大家,希望把一切都留下來,表現了他的不舍。
師:現在有兩種意見,好像每個同學都講得很有道理。
生33:我覺得是人教版的這幅好,因為它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臉部表情,表現了他悲憤的心情。
生34:我不同意,我覺得第一張的內容是韓麥爾先生在寫著“法蘭西萬歲”,是吸引讀者看著“法蘭西萬歲”,突出了“法蘭西萬歲”這個意義。
生35:蘇教版的好,老師不想讓別人看到他傷心的表情,所以才背對著他們。
師:這個問題有沒有正確答案?
生:沒有。
師:大家在課后還可以繼續探究,互相爭論一下也行。有沒有發現兩幅圖中的不同?
生36:一幅圖上沒有帽子。
(眾笑)
師:哦!帽子不見了!他應該是戴著帽子的。說明文章在刻畫韓麥爾先生時采用了什么描寫?
生(齊聲):外貌描寫。
生37:字體不一樣。一個草,一個工整。
師:有沒有其他的地方?
生:一個寫完了,一個正在寫。
師:到底有沒有寫完?
生齊:寫完了。
師:這里寫了幾個詞語?
生齊:一幅兩個,另一幅三個。
師:這里稍微有點差錯,大家看得挺仔細的。
最后老師還有一個疑問,這個疑問由來已久,我比你們還小的時候就讀這個故事,那個時候我就奇怪,怎么小說里面沒有去寫普魯士士兵的暴行,甚至沒有對普魯士士兵的正面的譴責。這是怎么回事?
生38:因為小弗郎士是本文的線索,寫出了他看到的景象。
師:這個跟為什么不正面揭露暴行有什么關系?
生38:因為這樣側面描寫,體現出愛國之情。
師:側面描寫,講到了一點。和你剛才所講的聯系起來,我就豁然開朗了。因為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表達,文章巧妙地借孩子的視角表現社會生活,這樣寫,使得那種場景、情節更自然,因為從孩子的眼光看來,普魯士士兵操練的場景是美好的。到最后寫到連孩子都感受到了強烈的亡國之痛,使得控訴的力量更強烈、更深刻。我懂了,謝謝!我們把最后幾句話再讀一下。
(生齊讀)
師:我在網上看到,有人說,這個結尾太脆弱了,應該改成——老師舉起拳頭,高呼:“法蘭西萬歲!”你們覺得這個(文中)結尾好還是改動的好?這是最后一個問題了,趕緊發言。是不是太脆弱了?講講理由。
生39:這樣(文中)的結尾給人遐思,像剛才那樣的結尾比較直接。
師:這樣的結尾留下了思考的空間。你認為韓麥爾先生這時的舉動是不是表現了他的脆弱?
生40:更加生動地寫出了他的不舍。
師:還有?
生(齊聲):悲憤。
[以上重點研讀片段四:寫下誓言]
師:國土淪陷,知識分子總是會有超越時代、超越常人的苦悶,韓麥爾先生也不例外。今天我們主要分析了韓麥爾先生作為覺醒者的形象,韓麥爾先生用一個人的覺醒去喚醒了一群人的覺醒(板書),愛國主義的火苗必將燃起民族解放斗爭的熊熊火焰,廢墟之上也會開出花朵。今天的課就到這里,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