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先后兩次聽過錢老師執教的《最后一課》,每次聽后都有不同的感悟與收獲。他的語文課洗盡鉛華,富有濃濃的語文味,是真正在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
1.設置合理而精當的教學內容。錢老師從文學作品的特點入手,對教學內容做了大膽取舍。這堂課中,錢老師先通過對作品中的幾個片段的閱讀,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小說的主旨。接著,以小說人物形象為重點,對韓麥爾先生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這樣的閱讀指導,既有深度,又有新意。錢老師將小說中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留給學生課后自主分析,意在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賞析能力,課堂教學的內容也因此顯得重點突出、條理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在即將下課前,錢老師與學生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小說為什么沒有寫普魯士兵的暴行?二是小說這樣的結尾是否顯得脆弱?這些問題涉及到文學作品的選材、立意和審美等問題,經常有意識地開展此類問題的探討,對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2.細讀文本,從“字縫里”讀出小說的味道。葛紅兵的話成了這次課堂教學的“綱領”。
錢建江老師善于抓住那些看似尋常的詞語,讓學生細細品鑒,領會其深層的意味。起始階段啟發學生暢談“最后”一詞給自己的感受,就別具匠心。“傷心”“自責”“遺憾”“珍惜”……學生的發言踴躍,感受真切。這一設計還起到了營造教學氛圍的作用,有利于幫助學生盡快進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來,繼續找“字縫”, 體會韓麥爾先生豐富情感的環節設計也高人一籌。錢老師提出:為什么把“柔和”與“嚴肅”兩個詞義相對的詞放在一塊兒?你是怎么理解“又柔和又嚴肅”的?在老師的耐心啟發下,學生的理解由淺入深,越來越貼切。順著這一話題,錢老師接著發問,引出對兩個“最后”的理解。他要求學生再仔細地體會兩個“最后”有沒有不一樣的情感?”通過反復朗讀和語境辨析,學生讀出了韓麥爾先生內心的不舍與期盼。又如對“只許”“已經”“就”等詞語的品析,都頗見功力。
3.善于挖掘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最后一課》在人教版和蘇教版教材中各有一幅插圖,錢老師將它們引入課堂。通過對作品中描繪的文學語言與插圖中凝固的人物造型兩者的比較,拓展了新的教學資源,也加深了對人物復雜的情感世界的體認,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還有一些教學資源被錢老師信手拈來,在此不一一贅述。
建江老師對語文教育本質以及文本解讀規律有著深入的研究,他的課堂教學既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又凸現語文教育的本真,靈動豐贍,韻味十足。
作者為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江蘇省常熟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