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課堂大多重視知識容量、學生活動、思維深度、情感熏陶等內容,導致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得過于緊湊,學生在教師的“牽引”下快步前行,整堂課如同急行軍。在這樣的課堂中,雖然學生活動不少,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雖然知識量較大,但大多蜻蜓點水;雖然內容精彩,但往往流于形式;雖然課堂氣氛活躍,但缺乏思維的深度。基于這樣的現(xiàn)狀,在課堂上適當留白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側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語文課堂更應當采用留白策略,并以之為載體,充分拓展教學空間。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語文課堂的留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交流處留白
交流不僅是知識的交換,更是思想的碰撞。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學習熱情會空前高漲,在此基礎上的知識交換也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葉圣陶說:“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這種自主式的學習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找到最好的老師——興趣。但是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學生不放心,即便讓學生自主討論,也設置了各種要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大膽地表達。即使學生的某些想法是錯誤的,也要肯定其思考的價值。
二、在獨立思考處留白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和討論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思維,但兩者又有所區(qū)別:討論強調的是碰撞,是動態(tài)的;思考強調的是自省,是靜態(tài)的。康德說:“人的教育不能只是簡單地、機械地接受訓練,最重要的是要使兒童學會思考。”對于靜態(tài)的思考,教師不僅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深刻思考的情境,而且應當提醒學生注意思考指向性的多元以及思維的深度。
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某位學生對某個問題的思考完全超越了他所處的年齡階段和思維層次,這時,教師應當及時抓住這樣的瞬間,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這往往會成為一節(jié)課中最靚麗的風景。
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公開課,一位學生在發(fā)言時表示,自己從“暫憑杯酒長精神”中的“暫”字里,讀出了詩人積極樂觀背后的無奈,而教師卻總結道,“詩的結尾表現(xiàn)了詩人的樂觀精神”,這實際上是否定了這位學生的回答,而且,教師也沒有針對他的回答展開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獨立思考的積極性,非常遺憾。
三、在質疑處留白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句號。”將質疑引入語文課堂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它是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提升思維層次的重要途徑。
實際上,學生的質疑往往來源于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只有有了這樣的基礎,他們才敢于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雖然有些疑問在成年人看來離譜可笑,但這些是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表現(xiàn),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中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大膽質疑。
四、在課堂總結處留白
一節(jié)語文課,無論時間上還是內容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其對學生的提升、情感滲透、價值觀引導等卻是無限的。因此,教師在總結一節(jié)課時,不應當畫一個句號,而應當畫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省略號。
我們知道,一個人對知識的理解與其經(jīng)歷有關,初中生閱歷尚淺,因而課內的某些內容對他們而言就存在一定的學習障礙。例如,學習《棗核》《鄉(xiāng)愁》等課文時,學生較難理解文本中透露出的思鄉(xiāng)之情;學習《最后一課》《始終眷戀著祖國》等文章時,學生也無法深刻體會作者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對此,教師可以在總結時,引導學生著眼未來,讓他們在人生經(jīng)歷豐富時,再重讀這些文章,相信到那時,學生對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一定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課堂總結處的留白不僅是讓學生將課內所學的知識帶向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要使他們的心靈受到震動;不僅是讓學生經(jīng)過學習,對人對事能有更新、更獨特的認識,而且要使他們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總之,課堂總結處的留白就是要讓學生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把學生看作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教師的主導地位則體現(xiàn)在讓有限的課堂生發(fā)出無限的可能。在語文課堂中運用留白策略,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得語文課堂升華為一種師生共同的生命體驗。課堂留白在形式上是教師的“少教”,其內核卻是指向了學生的“多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