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不但要有勇氣和膽識,更要有正確的方向和持久的動力,才能走得更穩,行得更遠。而正確的方向和持久的動力,來自于對價值的堅守,來自于科學理論的指導。高效課堂的基本特征:一是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為本”的理念,協調“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等課堂教學內部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使之發揮教學系統的結構功能,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學運行機制。二是協調課堂與生活的聯系,構建有利于學生課堂學習、全面成長的外部生態環境,實現課堂教學“育德”“啟智”“樹人”的終極價值。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借鑒科學理論的指導,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趨向高效,富有智慧。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科學認識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課堂教學應該遵循科學認識的一般規律,學生課堂學習、科學認識的過程,也應充分體現由感性到理性的特點。首先,要關注學科基本概念。透過紛繁的知識表象,直指學科知識的本質,探尋掌握知識的規律,為此,我們要重視文本、研讀教材、講透例題,在正反例子的辨別比較中,尤其是對反例的變異分析中,厘清概念的本質屬性,強化概念的關鍵特征,培養學生運用概念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其次,要體現“個別—一般—個別”的過程。從具體的問題解決中,抽取提煉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策略,由感性的具體到抽象的規定;然后再從一般到個別,運用一般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由抽象的規定演繹為思維中的具體。第三,要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原理。在實踐和認識的交互作用中,深化認識,科學實踐。第四,要體現“學生主體”的原則。學生是認識和實踐的第一主體,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造時空條件,構建學習共同體,著力構建“對話型”課堂。
認知結構理論告訴我們,學習在本質上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心理表征或認知結構的過程,這種心理表征既包括結構性的知識,也包括非結構性的知識或經驗。所謂結構性知識是指擁有內在邏輯的、從多種情境中抽象出的學科概念性知識,包括學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良好的學科知識結構是幫助學生建構認知結構的基礎,用綱要信號等形式呈現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要教會學生遵循知識的內在規律,幫助學生建構以學科基本概念為核心的方法程序結構,形成解決一類問題的策略步驟和思想方法,才能實現由表面的知識符號教學走向深度教學。
當然,課堂教學最終要回歸到“人的發展”主題上來,關注學生的主體精神和生命意識,實現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這是課堂教學永遠的追求。教學改革,需要奉獻的熱情、創新的精神,也要有求真的態度,對現代教育科學原理的恪守,即是求真的體現。
(作者為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