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立項的“生態式語文課程建設”是基于學校語文教師結構老齡化,出現了年齡、知識儲備、教學經驗的“斷層帶”,學校留守兒童占三分之二,且語文學習的習慣較差的實際提出的。它以創設新型的學習環境,開發實用的校本課程,優化學科實施的方式,為學校留守兒童打造一個促其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綜合性平臺,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隱性課程:彰顯學校文化氣息
學校環境是最重要的育人要素。在生態式語文課程建設過程中,學校突出“物化引人,環境造人,文化育人”的理念,學校盡力使每一堵墻都會講話,每一個角落都滲透文化氣息,我們在琢玉樓教學區走廊設立我國文學演變史的28塊展牌,“名篇推薦閱讀”25篇作品。鏤金樓的教學區有四大名著和唐宋八大家的簡介、名句推薦閱讀,中國文學演變博覽室內八個時期的文學發展簡介,讓學生時時與經典對話,處處與名著互動,每天都沉浸在文學作品的熏陶中。總之,“學校處處是課程,班級時時皆教化”,充分發揮課程建設過程中的隱性課程的熏陶和育人功能。
課程平臺:支撐教師深度發展
學校課程建設的突出成效表現在促進教師隊伍發展的深度上。學校以課程建設為平臺,讓教師的發展具有高度的凝聚力、自主性與專業性。在凝聚力方面,學校成立了教師帶教團隊,帶教團隊既有結對幫扶學校的路懷釗老師,也有我校的骨干教師,我們通過簽訂“師徒結對”協議書,明確各自課程建設的責任意識,緊緊圍繞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實現了教師隊伍發展的三高效果:即青年教師的課程資源整合力得到提高,年輕教師隊伍成長力得到提高,整個教師隊伍凝聚力得到提高,從中涌現出一批優秀青年教師。課程建設實施兩年來,我校的居雪老師獲得高郵市青年教師賽課二等獎,2014年楊海霞老師也進入高郵市青年教師賽課決賽。在自主性方面,學校為了給教師提供更好的發揮空間,讓教師在專業成長道路上自覺參與,主動發展。學校開展“研、培、學”的校本研培活動,一是教師每年讀兩本以上教育專著,二是教師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三是教師讀學生讀的書籍,并且做好讀書筆記(手寫),以此作為臨澤鎮三星級教師的評定標準之一,通過教師自主性學習,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在專業性方面,我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如:通過與高郵市城北中學、武安初中結成城鄉幫扶學校,校際之間經常開展網上研討活動,實現資源共享;我們根據“請進來、走出去”的校本培訓模式,聘請王有益、趙海光等省、市專家來我校做高效課堂講座,同時學校的全體教師參與省、市的各項培訓,積極參加各項教研活動,以達到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教學技能的目的。如今我校教科室主任謝穎老師是揚州市初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居亞華老師是高郵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朱建斌校長是高郵市中青年教學骨干。在2014年高郵市高效課堂驗收中,我校16名教師中有12名獲得優秀等級。
課程建設:引領學生素養全面發展
學校課程建設的突出成效還表現在課程引領學生發展的全面性上。一流的學生需要一流的課程培養,學校大力開發豐富的課程資源,增強各類課程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校的生態式語文課程建設中的“質量提升平臺”有寫字能力提升模塊、閱讀交際提升模塊、寫作能力提升模塊和綜合學習提升模塊,設有軟、硬筆社團、名著導讀坊、國學經典誦讀坊、口語交際坊、菱川文學社、開心探索俱樂部、郵都文化俱樂部等多個社團,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地方特色,我們開發了《菱川拾貝》讀本、硬筆課程、軟筆課程、國學經典誦讀課程、名著導讀課程、口語交際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等。
每個社團定期開展活動,有固定的活動時間和地點。為豐富校本學科資源,優化社團活動情境,我們開發了“語文教學情境室”“中國文學演變博覽室”“生活語文專題活動室”“學科研發中心”和“語文社團活動多功能室”。我們將圖書館搬到“教學情境室”,讓學生感受現代教學設施多維動感的語文學習情境,享受閱讀的原生態。“中國文學演變博覽室”和“生活語文專題活動室”同步推進學生的紙質、網絡閱讀的體驗,通過文本資料、音像資料和具體實物,構建一個直觀的學習活動場所,促進學生主觀能動地實踐創新。
社團活動不囿于校內,菱川文學社每學期帶領學生到臨澤風光帶去采風,郵都文化俱樂部把學生帶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實地感受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社團活動的定期開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國學經典誦讀坊挖掘國學經典,弘德育人。學校分年級編寫的校本課程《菱川讀本》,精選了一百篇國學經典,通過每晨一誦,讓國學走進校園,讓學生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將國學經典的精髓滲透到學生的品德塑造中。
課程輻射:學校影響力大幅增強
學校以生態式語文課程建設作為特色學校發展的突破口。生態式語文課程建設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提升了農村孩子,尤其是廣大留守兒童學習語文的志趣和熱情,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也像城區的孩子一樣真正享受自由的閱讀和多元開放的學習方式。
學校以語文學科發展為抓手,促進其他學科的發展,并輻射到高郵市農村其他學校。首先,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龍頭效應,全面帶動其他學科建設,英語組每年的經典演繹英語節,美術組的書法課程,體藝組更是將詩文誦讀與腰鼓、秧歌、太極扇完美地結合。其次,自生態式語文課程建設以來,我校的語文課堂、校園文化建設多次對全市其他農村初中的老師開放;揚州市運西中學、高郵市卸甲初中、高郵市天山初中等兄弟學校來我校,就課程建設的申報、規劃、課程建設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和觀摩;2014年,我校獲得“書香校園”的稱號,并成為高郵市承辦2015年的“文游書香校園”讀書匯報節的第一所農村初中;在2014年的揚州市精致管理現場會和高郵市精致管理現場會中,我校的課程建設成為正面鏡頭。同時,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再次獲得高郵市教育教學質量二等獎,大幅提升了我校的影響力。
生態式語文課程建設是我校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活性劑”,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是助推優秀教師成長的“催化劑”,能不斷促使教師專業能力得到提升;是學校內涵發展的“發酵劑”,能以點帶面,不斷促進學校各學科課程的建設。我們將始終緊抓生態式語文課程基地建設這條主線,繼續打造特色學校,提高學校的影響力,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為實現成為名牌農村初中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作者為江蘇省高郵市臨澤初級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