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各級政府把幸福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斷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積極打造精致、幸福的小班教育,可以突破農村學校被動小班化的“瓶頸”,從而讓小班成為學生一生中的溫馨記憶。
【關鍵詞】整合 資源 幸福 小班
我校自2007年秋學期開始率先在大豐市推進農村小班化教學,至今已有八年。目前,我校的小班化教育已基本完成由“形”到“神”的蛻變,小班化的核心理念已實現由“關注每一個、發展每一個”到“幸福每一個”的提升。
下面,我結合實踐,談談如何借助小班化平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成長的幸福。
一、強化表達訓練,營造課堂幸福氛圍
幸福課堂首先必須生機盎然,也就是學生必須參與進來。我校地處農村,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大多不善表達。因此,我們選擇了“表達”作為突破口,積極構建自主合作、智慧靈動、富有生命張力的幸福小班課堂。
1.強化情境表達。
情境表達訓練不僅是文科教師的任務,理科教師同樣有責。教師首先必須營造一種情境或氛圍,如復述故事、看圖說話、模擬購物、活動主持等,引起學生說話的動機,讓學生大膽地把自己想說的話講出來、講明白、講通順。
課堂上,教師不妨經常使用如下話語:“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還有比這更好的答案嗎?”……鼓勵學生嘗試著去探索、思考、辨析、研究,從而讓課堂充滿智慧和靈動。
2.優化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是小班化教育的重要抓手,“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因此,幸福的課堂必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小組互動中去。
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交流,樂于參與小組交流,并能充分發表意見、達成共識。教師還要不留痕跡地給予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多一點發言的機會,要讓每一位成員都能為自己擁有話語權而感到自豪。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互相尊重、樂于傾聽,有序地參與合作交流,且有討論就必須有匯報,形成常規的小組匯報制度。
再次,教師要教會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欣賞他人的見解,不吝嗇自己的掌聲,以此調動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高效學習營造幸福的氛圍。
3.活化思辨提問。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必須摒棄單一而缺乏思考的問題,教師拋出的問題一定要能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為此,我校要求教師在預設教學問題時必須認真、反復揣摩,提問時要做到語言準確、整合開放,提問的背景素材要富有時代感和新鮮感。
例如,教學《馬說》這篇文章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現代社會背景下,是遇到伯樂重要,還是人才自我脫穎而出更重要?”通過深入的討論,學生認識到,機遇固然重要,但機遇只會留給時刻準備著的人,即便自身條件再好,如果缺乏前進的動力,再好的伯樂也無濟于事。這樣的提問會讓學生樂于表達,在問答互動中,不同學生的表達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升。
二、 整合課內資源,提升課堂幸福指數
1.教學時間多元化。
針對“五嚴”規定和小班化課堂的特點,同時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我校首先將教學時間區劃為“30+15”兩部分,即把互動、點撥壓縮在30分鐘以內,不斷強化教師課堂目標的達成意識;后15分鐘則讓學生展示,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他們好學、樂學。其次,我們變“師生問答互動”為“個體與個體、小組與小組、個體與小組之間的多元化和實質性互動”,在時間分配上更傾向于后者,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小組內享有充分的發言時間。這樣,學生對自身的角色定位就不再是單一的接受者,而更是參與者、合作者與評判者,課堂壓抑感隨之蕩然無存。再次,我們要求教師強化時間整合意識,積極倡導小班化課堂的問題化、情境化與趣味化,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真正有趣可究、有樂可享。
2.教學模板層次化。
自2007年推行小班化實驗以來,我校結合導學案的使用,對課堂教學模塊進行了科學整合,具體包括“當堂示標→檢查預習(導學案Ⅰ)→反饋評講(點撥)→互動探究(新授)→拓展提升→學生展示(達標)→布置預習(導學案Ⅱ)”七個環節。
與此同時,針對不同學科以及同一學科的不同課型,我們又制定了新授課、復習課、習題課等不同課型的模板。在實際教學中,習題及探究板塊通過平行遷移的方式,既可以讓出現錯誤的學生有再矯正、再鞏固的機會,也可以讓處在同一教學時空中的不同學生都能沿著不同的時間軸線進行自己的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學模塊的層次化、多樣化和精致化。
3.班級布局多樣化。
針對小班化課堂的特點,我們摒棄了班級布局僵化固定的傳統模式,根據不同學科和不同主題,構建了5-6個相對獨立的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既可以自由組合,也可以由教師協調安排,但要保持相對穩定且富有變化。這樣的組合不僅為學生的自主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使教學空間的利用效率達到了最大化,學生都能在小組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三、挖掘課外資源,感悟探究幸福魅力
1.發揮功能室效能。
功能室既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現代化、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標志,更是學生提升技能、解決問題的場所。每周下午的自習課,我們都準時開放各功能室,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這樣,既拓寬了學習空間,讓有共同興趣、共同需求的學生成為真正的合作者,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搭建展示平臺。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恰到好處的贊許和激勵,能讓學生產生溫馨的幸福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每一位學生經過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績后,學校都會及時對他們給予各種形式的肯定或表揚。同時,我們也設計了一些活動來幫助學困生重建自信。例如,我所在班上有一位學習基礎相當薄弱的學生,很多科任教師都對他失去了信心,他自己也很自卑,甚至干脆放任自己。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跳繩特別優秀,不僅快,而且花樣很多,于是,我便在班上倡議舉行一次跳繩比賽。一開始,他不肯報名參加,我找他談了兩次,他勉強同意了。結果,他以絕對的優勢當之無愧地獲得了第一名。當我把大紅的獲獎證書和獎品頒發給他時,他的眼角閃現出晶瑩的淚光。我知道,那淚光中包含的絕不僅僅是激動的喜悅,更有幸福的味道。
3.拓展網絡空間。
我校是全日制寄宿學校,針對學校和師生發展的需要,我們先后更新了電腦、完善了校園網絡系統、開通了學校網站。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對網絡的好奇心,也能及時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各類問題,從而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無縫交流。
四、豐富文化元素,拓展小班幸福內涵
1.秉承固本文化。
小班化關注的“本”是人的發展。小班化教育的著眼點不能停留在 “標”上,而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表現、發展和感受。幸福小班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但學生的發展和感受是不變之“本”,其余的都是“標”,只有讓學生感受到進步和喜悅,小班才有幸福的味道。
2.打造特色文化。
我們著力在“每一個”上做文章: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提供給每一個學生機會、促進每一個學生參與、發展每一個學生的能力。我們努力從環境、制度層面,從學生、教師層面,從精神、人文層面層層深入,構建更加開放、民主、生態的小班文化,促進學校多元化、特色化發展,讓學生品味幸福。
3.鑄就聯動文化。
面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以及家長不斷攀升的期望值,我們一方面充分利用家長學校、校訊通平臺、學校開放日、校長信箱、壁報櫥窗等載體,不斷強化與家長的溝通,把每一位學生在校的發展狀況第一時間告知家長;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節假日廣泛深入學生家中走訪,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了解到關于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傾聽家長的心聲,形成家校合力,最大效度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優化發展,讓每一位學生樂享小班。
以上是我校在深入推進小班化教育、打造幸福小班過程中的一些探索與思考。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們將繼續發掘自身潛力,促進我校小班化教育不斷走向精致。
【參考文獻】
[1]李海巖,龐中銀.幸福每一個,小班化教育創新實踐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2]汪笑梅.小班化教學應用性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市白駒初級中學)
推薦書目
書名:《小班化教育的中國模式——實現教學過程公平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董蓓菲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簡介:該書縱向論述了我國推行小班化教育17年來的歷史及現狀,橫向比較了中外小班化教育研究和發展中的差異,并基于教育社會學、文化學、環境論、學習心理學等原理,建構了中國小班化教育的理論框架和實踐策略。全書以案例形式呈現了國內外學校是如何實施小班化教育實踐研究的,并以專欄形式呈現了小班化教育的前沿理論和觀點。作者董蓓菲,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