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師的課堂用語要規范清晰、準確嚴密、深入淺出。賞析語文名師的課堂語言,有助于教師在課堂上更好地使用語言。
【關鍵詞】語文名師 課堂語言 賞析
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的課堂用語要規范清晰、準確嚴密、深入淺出。許多語文名師憑借深厚的功底、豐富的學養和驚人的智慧,嫻熟地運用符合情境、遵循規律的語言,既引領學生登堂入室,也為廣大語文教師樹立了標桿。
一、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語文課的大幕往往是由導語拉開的,因此,精彩簡潔的開場白對營造氛圍、激發興趣等至關重要。教師應選用最得體的語言,把學生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
例如,魏書生老師在教學《<論語>八則》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火之光、電之光能照亮世間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們的思想。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了全世界最偉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頓、哥白尼。同學們知道這十位思想家中誰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夫子。”
魏老師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為整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過渡——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的過渡語能夠承上啟下、銜前接后,將看似散亂的材料組合得流暢且渾然一體。
例如,于漪老師教學《變色龍》時,在引導學生分析完主人公對小狗的稱呼后提問:“這個主人公對狗的稱呼一直是變來變去的,請同學們看看他是根據什么來變的。”學生很容易地回答出是“狗的主人”,于是,課堂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對狗的主人變化的梳理”。
在這個過渡語中,于老師一句“根據什么來變的”不僅找出了兩者間的內在聯系,還為下一個環節的順利進行做了鋪墊,使課堂走向了更深的層面。有了這樣的過渡語,課堂教學就顯得環環相扣。
三、提問——熟讀精思子自知
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有經驗的教師,不是居高臨下地發問,而是能適當地變換一下角度或表達方式“善問”和“巧問”,從而順利地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
巧妙迂回的曲問是錢夢龍老師最推崇的問法。他在教學《愚公移山》時,針對“孀妻”“遺男”“且”三個詞語,巧妙地發問:“有個孩子也想去幫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肯讓他去嗎?”學生想了一會兒才恍然大悟。這樣的曲問活躍了課堂氣氛,引發了學生思考的興趣,提升了他們的思維品質。
四、點撥——淘盡黃沙始見金
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然是善于點撥學生去發現、感悟和創造的智者。
倡導“本色語文”的黃厚江老師就主張“把語文當語文教,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他在教學《我們家的男子漢》一課時精彩紛呈的點撥,讓人受益匪淺。
師:“男兒有淚不輕彈”,看來這部分內容還是同眼淚有關系的。應該說,本文的小標題,還是能概括每部分內容的。同學們思考一下,小標題的作用僅僅是概括一部分的內容嗎?
生1:還可以使結構層次更清楚。
生2:吸引讀者。
生3:使文章更生動。
師:文章的生動,主要依靠語言。當然,有些小標題本身的語言也的確生動。其實,小標題有很多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小標題也有不同的作用。而寫人的文章用人物的語言作為小標題,就很有特點,而且有不同于一般的小標題的作用。本文中人物的語言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下面,請同學們從文章的每一部分中找出一句你認為最合適的人物語言作為標題。(學生思考并動手換標題后進行交流)
這里,黃老師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素材引領學生對文中的小標題進行揣摩,以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點撥。
五、評價——泉眼無聲惜細流
鼓勵性的語言能滋潤學生的心靈,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李鎮西老師就有許多激勵性評價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例如“很好,這位同學借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表達她對這篇課文的看法,很新穎,而且說明她課外閱讀的面是比較寬的,值得大家學習。”“呵呵,我真是感慨萬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為什么呢?因為我也特別喜歡這一句!好,咱們握個手吧!這叫共享!”……
學生得到教師的充分肯定后,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而因成功所帶來的學習動力,也會是源源不斷的。
六、小結——此情綿綿無絕期
臨下課前,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這時,耐人尋味的課堂小結,往往能以情激趣、活躍思維、開拓思路,達到 “課雖終,趣猶存”的效果。
余映潮老師在《七顆鉆石》的教學已近尾聲時這樣收束——
師:是啊,小姑娘是童話中的一個人物,就像稻草人、快樂王子一樣。那么,她是一個什么樣的童話形象呢?小結同學們的發言,我們可以這樣說:(大屏幕逐句顯示,學生們大聲地跟讀)
小姑娘是一個童話形象;
小姑娘是一個善待別人的人;
小姑娘是一個讓上蒼感動的人;
小姑娘是一個陽光女孩;
小姑娘是一個有鉆石般心靈的姑娘。
師:好,這一次課,我們沉浸在美好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我希望同學們的每一節課都這么快樂!
這樣的詩意結尾猶如一首名曲,意境高雅,余味悠長。學生的思維活動不僅停留于課內,還延伸向了課外。
誠然,建構高效課堂的要素很多:對教材和學情的研判、方法和多媒體的應用、和藹優雅的教態、教師的人格魅力……但是,包括語文在內的所有課程都離不開語言表達,而語言本身也是一門科學和藝術,學無止境。愿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都能把有聲的語言和無聲的語言有機結合起來,讓師生互動充滿快樂、富有趣味,讓語文課像一件藝術品,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龔春燕,林允舒,楊勇編著.魏書生教學藝術[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2]賈會彬.也談過渡語的種類[J].語文教學研究,2009(2).
[3]余映潮.生動收束,余味猶存——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7(2).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南海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