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認為,個體的積極行動的背后,往往都有一種強大的動力。其實,這就是一種心理需要,心理需要是產生學習積極性的源泉。初中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需要。音樂教師應熟悉并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需要進行教學,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抓住學生的表現性心理需要
正處在青春期的學生,表現欲非常強烈,因此,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利用音樂課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這樣,音樂課堂就會呈現活躍的氣氛。
例如,教學歌曲《金色年華》時,因為這首歌的旋律比較快,連音比較多,不少學生不喜歡唱。筆者這樣激發學生的表現心理:“我們學唱這首歌的目的是回憶童年時期那些難忘的趣事,并通過旋律表現出來。”這就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他們立刻變得亢奮起來。
二、抓住學生的情感性心理需要
教師要像父母一樣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之處,要在不同的場合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合理的評價。學生得到鼓勵之后,會認為自己具有這方面的能力,會更有信心、更有動力,并能挖掘自身潛能。
在班級里,總會有一些學生,平時我們沒有發現他們的音樂才能,他們對自己能學好音樂也沒有足夠的自信。但偶爾的一次表演,他們表現得相當不錯,這時,教師就應當及時地對他們予以表揚:可以是幾句鼓勵的話,可以是一個贊賞的手勢,也可以報以一個微笑……學生看到自己的表演得到了教師的認可,便會更加認真地對待每一節音樂課、每一次表演。反之,假如教師沒有看到學生的出色表現,或看到了卻置之不理,學生就會喪失自信心,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就會被挫傷。
三、抓住學生的創造性心理需要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鼓勵學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善于發現的人、一個善于研究的人、一個勇于探索的人。
對學生而言,他們希望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音樂天賦。針對這種心理,教師就應當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有時間去練習、去創造。而對于學生的成果,教師也不能用同一種標準去評定,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種音樂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我們不能因此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導致他們失去對音樂的興趣。
例如,欣賞《鱒魚五重奏》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然后要求他們用不同的形式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這樣的教學就抓住了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心理需要,讓他們在學習中實現自我超越,同時,教師的教學空間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教學效果肯定就不一樣。
總之,教師只有在音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心理需要,并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滿足他們的這種需要,才能較為圓滿地完成音樂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單集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