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教師和家長高度相信榜樣的力量,還非常愿意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希望學生好好讀書,自己就卷不離手;希望學生熱愛勞動,自己就帶頭拖地、擦窗……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思路看問題。
希望孩子喜歡讀書,家長就應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給他講故事,念兒歌;等他稍大一點,給他讀繪本,讀兒童詩;再大一點,教他識字,送他童書……孩子從小聽著故事,讀著書籍長大,他還會拒絕閱讀嗎?何苦非要等孩子長大了,讓他看著父母或教師學閱讀呢?
希望孩子勤于思考,就應該給他們足夠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有足夠的言說和行動自由,如此,哪個孩子會不樂于思考呢?哪還需要教師給學生做善于思考的榜樣?
希望孩子明理,家長、教師在與孩子交流時就不要以師長的身份壓迫孩子。如果家長和教師能認真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尊重孩子的合理選擇,在不能滿足孩子愿望時習慣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語與其溝通,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還會蠻橫無理嗎?
言傳身教,不是讓家長和教師在孩子面前裝模作樣,而是說成年人怎么樣,孩子就會怎么樣。教育,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交往。
(摘自《中國教師報》201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