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學生“帶得走”的“經歷教學”需要突出“學生總是學習的主體”,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以“固體的溶解度”教學設計為例,簡析了“讓課堂從學習經歷出發”、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合作生成”的具體過程。
【關鍵詞】“帶得走”的“經歷教學” 固體的溶解度 學習活動 思維發展
“固體的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下冊第九單元課題2中編排的重要教學內容,其中編排的具體知識是“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呈現方式”。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大多數教師對于抽象概念的教學往往采用直接傳授的方法,極少安排學生親歷親為的學習活動,從而致使化學課堂是口頭或紙面上的教學,是“講”的教學,是偏向于“認知”的教學。這樣的課堂,由于“經歷教學”活動偏少,亦非“做”和“體驗”的教學,從而使得學生的課堂生成被弱化,學生的思維強度與深度被削減,教學活動的效度偏低。在“固體的溶解度”教學中,如何開展讓學生“帶得走”的“經歷教學”,并借此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合作生成”呢?筆者現將具體教學設計展示如下。
一、課堂引入
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同種溶質在不同種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種溶質在同種溶劑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如何定量比較不同種溶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呢?我們以硝酸鉀和氯化鈉兩種固體物質為例進行學習,請你參與活動1。
二、形成“固體的溶解度概念”
學生活動1:學習比較固體物質溶解能力的方法。
學生閱讀表1。
思考交流:(1)表1中,4位同學定量比較硝酸鉀和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時,研究的變量是什么?(2)哪位學生控制了單一變量,使得方案最合理?(3)要使“學生4的方案”最優化,還可以作出怎樣的調整?
教學過渡:剛才我們討論的內容就是“固體的溶解度”,投影“固體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請你通過默讀,領悟“固體溶解度概念”中的4個要點。
表達交流:固體溶解度概念中4個要點。
筆者追問:“控制變量比較所用溶劑質量的方法”可行嗎?怎樣控制變量?
討論交流:控制溫度、溶質質量和溶液狀態均相同,比較溶質完全溶解時需要用水的質量。
通過上述學習活動,學生在閱讀表1和對引導性問題的思考、分析與交流過程中,可深入領悟4個方案中研究的變量是“被溶解的溶質質量”,知曉“學生4 控制了‘溫度、溶劑質量和溶液狀態均相同’,是最合理的”,從而加深了對“對比法”的理解與運用。其中對方案的優化調整,促使學生懂得“溶劑質量定為100g更好”,順應了“固體的溶解度概念”,從而便于他們形成概念。教學至此,學生水到渠成地悟出了“固體的溶解度概念”中的4個要點(一定溫度、溶劑質量為100g、飽和狀態、單位為g),表明他們已經將其初步建構。之后的追問,是學習活動1的延續和強化,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使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更全面。
教學過渡:如何理解固體溶解度的內涵呢?請你在活動2中進行領悟。
學生活動2:理解固體溶解度的內涵。
思考交流:我們可以把“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理解為:⑴2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氯化鈉固體?⑵20℃時,36g固體氯化鈉全部溶解至少需要多少克水?⑶20℃時,36g固體氯化鈉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是什么狀態的?
討論匯報:說出你的一些其他理解。
此學習活動中,在3個初級理解的啟迪下,學生經過討論后,不但生成了“(1)20℃時,將氯化鈉與水以36∶100的質量比進行混合時,所得溶液恰好是飽和溶液;(2)20℃時,氯化鈉飽和溶液中氯化鈉與水的質量比為36∶100”等中級理解,而且還生成了“(1)20℃時,從足量氯化鈉飽和溶液中恒溫蒸發100g水,將會析出36g固體氯化鈉;(2)20℃時,若恒溫蒸發氯化鈉飽和溶液,蒸發掉的水與析出氯化鈉的質量比恒等于100∶36”等高級理解,后者就連筆者課前也未曾想到。這種“高端”學習活動,讓學生嘗足了“討論匯報”的甜頭,有效激發了他們參與這類活動的積極性。
教學過渡:從課堂表現看,雖然大家已經建立了“固體的溶解度概念”,但在表述時還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請你參與活動3進行感悟。
學生活動3:認識固體溶解度的表述注意點。
思考判斷:判斷“(1)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鈉,則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2)20℃時,100g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含26.5g氯化鈉,則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26.5g;(3)20℃時,100g水中溶解了25g氯化鈉,則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25g;(4)20℃時,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鈉,則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判斷4個說法的正誤,錯誤的指出原因。
表達交流:判斷結果與固體溶解度的表述注意點。
以上活動中,學生通過思考分析、獨立判斷和提煉后,順利表達了“表述‘固體的溶解度’時,需要‘指明溫度、含有100g溶劑的溶液、飽和狀態、勿忘單位’等注意點”。
教學過渡:投影表2,請你在閱讀表2后畫出數軸并將“易溶”“可溶”“微溶”“難溶”正確標于數軸的相應位置上。
學生活動4:識記溶解性與溶解度大小的關系。
此活動除能引導學生識記“溶解性與溶解度大小的關系”外,還自然導出了“固體的溶解度呈現方式”,使得教學內容的轉換更為自然。
三、認知“固體的溶解度呈現方式”
教學過渡:固體溶解度的數據除可以標注于數軸上之外,還可以將其列入表格中。
學生活動5:認知列表法。
教師投影表3。
查找并思考:(1)依據上表,請你查出80℃時KNO3的溶解度具體數據;(2)你能查出85℃時NaCl的溶解度具體數值嗎?數值范圍呢?若我們需要具體數值而非范圍,你有解決辦法嗎?
借助此活動,可促進學生學會從表格中查找具體數據,感知列表法的不足之處(如數據不全),同時依托需要解決的疑難問題,將學習活動過渡到學生作圖。
教學過渡:請用數學上的“描點作圖法”試試(注意:用鉛筆、要仔細)。
學習活動6:體驗作圖法。
學生作圖:依據表3數據,在上圖中繪制氯化鈉和硝酸鉀的溶解度曲線。
教師評價:展示、評價兩位學生所作的溶解度曲線圖。
此活動有利于學生養成認真細致、嚴謹求實的學習品質;感知兩種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情況,從而為后續的學習做好準備。
教學過渡:接下來,請你在參與活動7中領會溶解度曲線提供的信息。
學生活動7:領會溶解度曲線提供的信息。(略)
學生活動8:認識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規律。(略)
四、反思
本案例是“讓學生‘帶得走’的‘經歷教育’”課題組的教學實踐課,課后專家與同行們作出的評價是:(1)教學過程真正體現了“做”的過程,“從做中學”“從活動中學”“從經歷中學”,促成所安排的學習活動多次產生了課堂生成,課堂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2)課堂中問題的設計注重了梯度性、指向性和簡練性,并重視通過追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學習活動主線明朗,教學過渡自然流暢。從學生的課堂反映看,“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呈現方式”已被他們“內化于心,外踐于行”,是一節有“讓學生帶得走的東西”的示范課……
“讓學生‘帶得走’的‘經歷教育’”倡導“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本課中,筆者為了讓學生在實踐中經歷探究和發現問題,設計了8個學習活動,豐富了學生在探究發現活動中的親身體驗,使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方法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強調扭轉課堂教學形式,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高密度的溝通、對話、交流與合作,學生自主“帶走”了固體的溶解度概念并進行深入理解,學會了運用概念解決問題并能觸類旁通,學習能力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真正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新課改精神,同時教師也是“經歷教育”臺階的搭設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海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