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催生了太多的理論和實踐專家,課改催生了太多的教學模式,課改也成就了不少的學校典型。宜興市實驗學校也是,而且是典型中的“另類”。該校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王俊通過學習借鑒、揣摩深悟、斟酌推敲,提出了“兩類知識結構”課堂教學的新思路,一時為大江南北很多老師、校長和學校所追慕。深感奇怪的是,在外聲名很響的“模式”,校內卻沒能做到“千篇一律”,不少老師還持有“異見”甚至反對。王校長對此竟不以為意,還特別告訴我,有異見者,很多都是教學有個性、有成效的老師,他們的最大特點也是優點就是擁有充分的“自信”。
聽罷愕然:自信,教師的自信,當下我們基礎教育階段的很多教師身上,還找得著“自信”嗎?
近幾年來,因為工作,經常出入省內外許多中小學。所到之處,感受極深的是,“名校”的“成功”經驗就是決勝升學疆場的寶典,媒體追捧的“教學模式”就是四海皆準的“真理”,名師一己的想法和做法就是諸多老師心中不二的“圣經”。許多老師唯“專家”馬首是瞻,只要是專家所言,科學也好,偏激也好,不作鑒別,不分青紅皂白,一概照單全收。大量教師的自信缺失、自我失落,這是如今國內中小學教育怪相百出、險象環生之主因。
也有例外。在某次課改推進會上,當某位理論專家用所謂的理論、框架和標準,將10余位特級教師的課堂批得體無完膚時,有位女教師當堂發聲:這樣的不尊重人、不尊重實踐,以為理論可以包打天下的所謂的理論家,實際已經成了課改的絆腳石。他們毀掉了很多老師的自信和尊嚴,而本質上傷害的就是課改和教育。
由這位老師的自悟和上述王俊校長所在學校老師的“異見”,我們不難悟出教師的“自信”之由來。
首先來自用心盡力的實踐。經過專業學習培養之后的教師苦心經營的教育教學,只要假以時日,焉能沒有成果和經驗?孔子當年的成功教學又何曾有什么高深的理論引領?片面地、過分地夸大理論的絕對價值同樣也是危險的。其次來自實踐的有所成功和建樹。有了較長時段的探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有了深度的反思,甚至還有深度的研究,那當然就理直氣壯、底氣十足。再次來自真正的科學理論的支撐。任何專家的一面之詞、一家之言,是不是就能代表理論特別是科學的理論?這真的還很難說。原文原著的系統閱讀,實踐與理論的對照分析,斟酌權衡之后的體驗感悟,這才會感同身受,融會貫通,因而信心滿滿。最后來自思維理性。凡事多問為什么,不僅反求諸己,而且直究其真。不在乎名頭和身份,只計較是非和真偽。前因后果、來龍去脈都一目了然,那還有什么可說呢?
如是,那自立進而立人的極為難得的自信,便可以逐漸滋生成長;而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在當下教育轉型的當口,那些控制著話語霸權的“專家們”的收縮陣地、降低音調,那些幾乎可以“生殺予奪”的行政官員和校長們的尊重理解、大度寬容,可能更加重要!
如是,教師的自信有望被喚回;如是,中國教育的前景和未來定然有望!
作者為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副主任兼省教師資格認定指導中心主任,研究員,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