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就是多”既是一種教學辯證法,也是一種基本教學思想,還可以“化用”到課堂實踐之中,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少”其實就是精當、簡約、聚焦,“多”就是豐富、豐厚、豐盈、豐實、豐滿。因而,倡導“少”不是簡單做減法,而是著眼于“多”,對傳統和慣習的教學行為做好加、減法。“少”至少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少,二是教師的話語和活動少,三是教學環節和使用的手段少?;诖?,“多”可以理解為:一是讓更多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二是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空間,進行更深入、更充分、更從容的學習,從而獲得更多、更深入的學習體驗與收獲。
從初中教學現狀看,課堂教學貪多求全的現象極為普遍,內容繁復、環節繁雜、作業繁重,使得思維含量低、教學壓力大、學生負擔重。如何讓“少就是多”這種通俗易懂、實用有效的教學思想指導、改變我們的教學行為呢?我以為,教師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做研究,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研究課標,找準教學的“標桿”
課程標準反映了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統一的基本要求,是對學生應達到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闡述,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標桿”?!吧倬褪嵌唷?,首先必須是基于課標的教學。教師不僅需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同時還要考量“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2011年,有關部門全面修訂初中各學科課程標準,雖然各層面均組織學習培訓,但研究標準,精準地找到教學“標桿”,科學指導教學尚未成為常態,教學中依然存在著無標、超標現象,教學顯得量多繁雜。語文、英語等學科忽視學生閱讀、積累,過分強化教材、資料,偏離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數學等學科人為提高教學難度,抬高教學“標桿”,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過早分化;物理、化學等學科忽視實驗教學,無視學生的主觀體驗,只是將眾多的知識點、能力點“塞”給學生;一些教師備課時寫下的教學目標,只是以課標做一個“幌子”,徒有其名……因為教學無標、超標,必然產生過多、過碎、過雜的教學“垃圾”,嚴重浪費師生精力。因此,研究課標,找準教學“標桿”,成了踐行“少就是多”教學思想的首要任務。
教師必須有研究意識,有教學方向感、“標準”感。只有認準方向,吃透本學科教學應該達到的高度、深度、廣度,靠船下篙,精準教學,摒棄教學“垃圾”,刪除偏離“標桿”的枝葉,凸顯教學主干,才能在“少”的同時更精、更準,效果更多、更好。
二、研究內容,瞄準教學資源的“靶心”
如果說課標是建筑藍圖,教學內容就是具體的建筑材料。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運用建筑材料實現藍圖。但是,不少教師不能科學有效地選擇“建筑材料”,貪多求全,包羅萬象,企圖以多勝少,卻往往事與愿違。主要有兩種傾向:
一是教學資源單一化。即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學資源,“教教材”,以為教材內容全覆蓋,便萬事大吉,由此圍繞教材“蓋邊沉底”,不論輕重,不分巨細。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學時用好這些例子,抓住這些例子的核心、關鍵,“用教材教”,才是教學的正道。一次初三語文公開教學,上課教師很好地體現了“用教材教”的思想,教學內容簡明,以少帶多,以少促多。他執教《故鄉》一課,打破小說教學的常規套路,避開對小說情節、主題、人物、環境等面面俱到的教學思路,重點抓住《故鄉》中的人物描寫,引導學生品味閏土人物形象,聯系本單元《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人物,賞析形象,學習方法,有效地抓住了教學內容的“靶心”,不僅以閏土形象的鑒賞帶動了對《故鄉》環境、情節、主題等基本內容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通過《故鄉》這一例子,適當地拓展延伸,使學生掌握了小說人物形象描寫方法及其鑒賞方法,可謂擊中“靶心”??此平虒W內容很少,但學生深入體會,由此及彼,形成思想,收獲很多。
二是教學資源泛化。教育信息化使教師能比較便捷地獲取眾多教學資源,不少教師常常如獲至寶,不分輕重,不辨優劣,幾乎全盤納入教學。于是,課堂上內容繁雜,教師疲于奔命,教學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也是一節初三語文課,上課教師教學《桃花源記》,單就文章語言理解,就討論講解了“英”“舍”“率”“辭”“志”等12個文言實詞,列出“為”“復”“若”“所”“相”等9個文言虛詞,還有“交通”“繽紛”“無論”等6個雙音節詞,同時還列出8個文言句式。教師由《桃花源記》的語言理解,聯系已學過的《陳涉世家》《鄭人買履》《刻舟求劍》《岳陽樓記》等文言文以及生活中的文言現象等。45分鐘教學400字的文言短文,教師盡力拓展,喧賓奪主,支離破碎,課堂顯得異常繁雜。這樣的課,充滿了片面指向“知識點”和“能力點”的應試味,卻少了顯現文言文獨特美感的語文味,看似使學生獲取了一些語文考試的技巧,然而卻偏離了文言文教學的“靶心”,也使學生實際收獲很少。
面對各類教學內容及教學資源,教師必須善于研究,哪些是體現本質內容的,哪些是反映核心素養的,哪些是可再生的,哪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哪些是學生相對薄弱的,進而“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該放則放,該抓則抓,凸顯重點、關鍵,瞄準“靶心”,這樣方可以少勝多。因而,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是實現“少就是多”的關鍵。
三、研究學情,摸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以“少就是多”教學思想指導課堂實踐,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摸準學情,學情是精準教學、以少勝多的主要依據。余文森教授認為,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就表現為摸準學情,有針對性地教學。有針對性,就是在學生的需求點、薄弱點上施教,在學生“最近發展區”上切入。而初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成長的關鍵期,學生差異大、變化大,研究學情顯得尤為復雜,更為必要。
觀摩過一位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她在確定初中英語第7冊下“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沒有簡單借用教材、教參所提供的教學目標,而是分層制定:優秀生溫故知新,結合新知,口頭表達一篇結構嚴謹的小作文,單詞不少于150個;中等生口頭進行一個人物的基本描述,單詞110個左右;基礎薄弱學生參考文中詞句進行人物描述,單詞80個左右。如此的單元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學生差異,對實現目標的方式、單詞量均作了具體描述,讓各個層面的學生人人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達成目標。這是切合學情的教學目標。
再如一節七年級地理課,上課教師教學“氣溫的分布”。該內容不僅有專業概念,如“等溫線圖”“緯度因素”等,更有空間轉換問題,對于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而言,有較大難度。該教師從學生學習的視角組織,教學問題設計貼近學生生活、認知,貼近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將一個個抽象的地理概念、規律還原到具體、真實的客觀現實中,教學充滿趣味,學生積極思考。在學習“緯度因素”時,教師設計的問題是:你會選擇一月份到莫斯科、北京、新加坡、悉尼這幾個城市中的哪個城市度假?為什么?一個貼近學情的精準問題帶動了整個知識點的學習,沒有大量瑣碎的選擇問、是非問充斥課堂,沒有表面的虛假繁榮,學生卻取得實實在在的收獲。
可見,研究學生的認知起點,使教學的邏輯起點合理化,是實現“少就是多”的必要條件。教師備課時,僅僅看到知識點、能力點,必然繁雜瑣碎。備課時目中有人,找準學生群體與個體的“最近發展區”,立足于“為每一位學生學習而備課”,“為每一位學生好學而設計”,必然貼近學情,以少勝多。
四、研究方式,順應學生認知的“路徑”
這里的“方式”指教學方式。在“課改必須先改課”觀念的強勢引領下,一些教師首先追求教學方式的新異,常常造成課堂教學環節繁雜,教學切換頻繁,這也與“少就是多”的教學思想相悖。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應該以生為本,順應學生認知特點、規律。對教學方式的選擇,既不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也不可一味追求時尚,標新立異,而要順應學生認知“路徑”,適合于他們的內在需要。
一次觀摩某農村學校八年級的數學課,上課教師教學“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該教師跳出常規思路,一切圍繞學生的“學”設計,學生顯得興味盎然,異?;钴S,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不斷產生思維碰撞。一同觀摩的同行一致認為這是一節高效的課。議課交流后,觀摩者方知執教者的良苦用心。原來,上課教師是在積極策應縣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真學課堂”建設要求。他認為,所謂“真學”,就是喚醒學生已有經驗,激活相關思想方法,在他們的興趣、思維等上面做文章。這堂課圍繞學、順應學、激勵學,精選教學方式:第一環節是“自學”,學生利用教師精心編寫的導學案,看書思考,回憶舊知,激活思維。從課堂上學生的自學狀態看,所有學生都非常投入,經歷了“真實”看書、思考的學習過程。教學的第二環節是“助學”,先用的方式是小組合作,生生互助,然后采用的方式是教師引導,對話解疑,重點是圍繞小組討論中有分歧、有困惑的問題展開。這一環節,學生高度投入,小組合作、師生對話等方式也契合了學生的認知“路徑”。第三環節是“悟學”,先是檢測反饋,通過當堂訓練,檢測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然后是評價感悟,學生自我評價,師生互評,積累學習經驗,完善學習路徑。整堂課圍繞“學”做足了文章,教學環節簡明,教學方式實用。整堂課看似尋常,卻是教師匠心獨運,尤其是“自學”“助學”“悟學”等教學方式的選擇,恰到好處,沿著學生認知的“路徑”拾級而上,由淺入深,由低而高,漸入佳境。
可見教學方式不是越現代越好,更不是越復雜越好。契合學生認知“路徑”才是最好,才能實現“少就是多”。正如人們出行,高速公路上需要現代化的汽車,鄉村小道可能摩托車、自行車更為快捷便利,行人眾多的街道只能依靠雙腳。
五、研究訓練,貼近學生知能發展的“短板”
“減負增效”是教學改革的時代強音,減負重點就是要減去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但初中學生訓練中的重復、機械、超量、超綱等現象客觀存在。學生作業多、考試多,是制約初中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
學生訓練要達到“少就是多”的效果,關鍵是訓練材料必須貼近學生知識、能力的薄弱點,在學生知能發展的“短板”處訓練。
一次,我隨機觀摩了一位年輕教師的數學課。該教師教學效果好,一直是學校的教學骨干、把關教師。觀課之后,感覺名副其實,課堂教學可圈可點。除了課堂本身外,我還發現兩個獨特之處。其一,印發給學生的課后練習,題號前均以“A、B、C”標注,詢問學生才知道,這是提示題目的難度。該教師要求全班學生必須認真完成好A類題,確保該類題準確無誤;要求絕大部分同學努力完成好B類題,爭取少失分;要求學有余力的同學挑戰C類題。如此精心篩選,分層訓練可謂落到實處。其二,每位學生均有一本《數學錯題集》,凡是學生課后作業、各類測試中錯誤的題目均抄錄匯集,重新規范解答;每一題右側有“錯誤原因分析”,學生用紅筆記錄了答題時思維出錯的原因,經常翻閱,不斷強化。這位教師確是在用心研究學生,在學生發展的“短板”處出實招,顯實效。他的教學沒有過多作業,訓練卻有超強針對性。在學生發展的薄弱點上強化,自然能夠實現“少就是多”的教學效果。
“少就是多”作為一種基本教學思想要得到踐行與落實,必須依靠教師對“少就是多”的價值認同,依靠教師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教學,用研究的行為改變教學。思想引領行動,思想改變行為,我們理應對它的實踐意義和前景抱有美好期待。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