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在蘇教版九年級下冊中的《呼蘭河傳》是篇有“趣味”的課文,這種“趣味”體現在有顏色、有溫度、有意境的文字之中。
初中生對這種嵌在文字中的“趣味”,雖有一些感知,但往往無法深入,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這種引導的本質就是:讓學生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語文學習,在感受文字“趣味”中領略生活之美。岳亞軍老師在執教《呼蘭河傳》這篇課文時,便努力呈現出這樣的引導。
其一,確定感受“趣味”的視角。教師通過對問題的啟發性引導,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思考與表達。老師在課堂上做的是對問題的分析,而不是觀點的表態。如引導學生一定要從課文中讀出問題,讓學生提出這篇文章“好在哪里”的疑問。
事實上,這一部分很好地體現了專家教師的教學智慧。一般的老師在教學時,可能就停留在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對祖父的懷念這些內容上,學生的思維并沒有得到提升;而岳亞軍老師恰恰要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讀出不一樣的“好在哪里”,而且是讓學生自己琢磨,讓他們的思維邁上新臺階。
其二,通過朗讀感受“趣味”所在。教師抓住文字的細微精妙之處,引導學生長時間地、反復地仔細辨別、品讀文字。如“請大家將課文第28小節自讀兩遍”,又找平時班里最不愛朗讀的學生進行單獨朗讀,強調“有情感的朗讀,其實就是對文本的一種把握和理解”。
岳老師還和學生一起朗讀,在朗讀中慢慢“牽”出學生心里朦朧的感受。岳老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步驟,不僅讓學生獲得一種廣泛的認識,而且也得到深入的、更進一步的見解。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對他所教的這門學科很了解,有充分的準備,并且清晰地記得有明確的東西要教,最終使得“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一致”。
其三,教師提供感知文字“趣味”的支架,引導學生在比較鑒別中調整閱讀視角。
岳亞軍老師提供了《散步》和《春》的兩個片段,讓學生將這兩個片段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不露痕跡地讓學生逐步理解“成人視角和兒童視角”的異同點。
在岳亞軍老師的三個引導中,我認為最后一個是關鍵,前面兩個引導是最后一個引導的鋪墊。
透過實錄,我隱約地感受到了學生體味文字“趣味”的愉悅,但遺憾的是沒有“現場感”的我,錯過了岳亞軍老師和他的學生們的精彩表現。很期待能觀摩一堂現場版的《呼蘭河傳》。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