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初中課程選擇的現實追問
美國課程史專家布魯巴克在系統回顧了西方課程發展的歷史之后,發出這樣的感慨:“在課程發展史上一貫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什么呢?基本問題無非是:如何選擇課程?”課程選擇一直是課程發展的核心問題。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展開,課程選擇再次成為焦點,通過課程的選擇喚醒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自主、獨立和富有個性化的人,已經成為新課改的重要理念?;谶@一精神,近年來,許多學校都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如北京十一學校,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構建了一套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并通過“走班上課”和管理制度的建設,使學生的課程選擇權得以實現,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高中如火如荼地進行選擇性課程改革實踐時,初中的課程生態總體上依然保持高度統一,即使有所嘗試,也出現了異化現象,如將一部分選擇性課程統一劃定為必修課程,學校層面所開設的大量校本選修課程,多處于與國家課程兩張皮的狀態,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等。從總體上來看,初中學校對課程選擇的關注無論從廣度和深度上都是不夠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初中課程的“選擇”進行全面探索,江蘇省無錫市蠡園中學在這方面已經邁開了腳步。
二、初中課程“選擇”的基本要素
初中課程需要選擇,選擇什么,怎么選擇,成為厘清初中課程“選擇”問題的兩個基本要素。接下來,筆者對這兩個基本要素進行初步闡釋:
(一)初中課程“選擇”什么?
若按照傳統的統一化的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進行分類,就不存在“選擇”問題,要真正實現初中課程的“選擇”,就必須建立一套可供選擇的初中課程體系。首先,對學校的課程系統進行分類,如按照選擇與否分成必修課、選修課,或者按照知識類別分成知識課、技能課、情態課等。通過分類,選擇具體的課程內容,并確定不同課程的不同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但是,這樣的選擇,往往只有“選或不選”,這種簡單分開的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對當前初中課程“選擇”的要求。在選“課類”的基礎上,對每一門課劃分學習要求的“級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及能力選擇相應的學習“級別”。通過課程難度的梯度設計,為學生的進步制造“等待”時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此外,課程的選擇不應僅局限于“課”本身,與課相關的元素也應當是我們關心的“選擇”內容。例如,選擇適合自身學習風格的教師,選擇能夠共同高效學習的同伴,選擇學習的地點,甚至是選擇面授或網上學習等。隨著課程選擇的發展,未來將需要建立起一套融合選課類、選級別、選老師、選學伴、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選擇體系,最終提升課程選擇的內在價值。
(二)初中課程怎么“選擇”?
課程選擇的方式和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選擇能否依據每一位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進行,以保證每個人的發展。課程選擇基本原則是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符合學習者的能力,尊重學習者的意愿?;诖?,在學校教育的模式下,選擇的基本流程為:首先,確定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包括其學科學業水平、心理素質、學習態度等多方面要素;其次,根據學習者的當前學習能力,給學習者提供專業的課程選擇建議;再次,學習者依照建議,根據自身意愿,選擇相應的課程。這一過程看似簡單,但需要大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基礎,并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
蠡園中學依據課程選擇的基本原則,不斷完善自身“選班而學”的課程選擇模式。首先,根據學校實際,進行頂層設計,制定學校課程總綱要及各學科綱要,從而確定課程內容,成為指導課程選擇的“基本法”;其次,在新生入學前,進行全面的學情調研,了解學生的學業水平;最后,召開選班交流會,學校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以“班級”類型劃分的課程選擇建議,由學生及家長最終確定選擇的班級,同時也確定了其學習的課程。當然,在學習過程中,學校也會根據多次學業測試情況及學生意愿,動態調整“班級”,即調整課程。另外,部分學科采用打亂班級安排的“選級”學習及全自選的“拓展課程”,作為課程選擇在實際應用中的有益補充。
但是,在實踐過程中,蠡園中學也發現了諸多問題,通過對初中課程“選擇”什么、怎么“選擇”的再次梳理,進一步提出了基于本校實踐的初中課程選擇的“五維”設計。
三、蠡園中學課程“選擇”的“五維”設計
經過課程改革的“零打碎敲”,蠡園中學在課程建設上開始進入一個系統化和專業化階段。基于泰勒原理,蠡園中學結合自己的實踐生成了課程設計的“五組核心要素”,即方向與共識、目標與水準、結構與比例、方式與流程、資源與工具,它涵蓋了課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同時也為科學實現課程的“選擇性”提供了“五維”關照,使課程選擇走向系統和深入。
(一)確定方向:為什么選?
方向體現了課程選擇的價值取向,明確方向可以幫助課程選擇走出為了“選擇”而“選擇”的誤區,將課程選擇從單純的實踐層面提升到理論高度,以此改變浮于表面的“碎片化”甚至“異化”的操作模式。蠡園中學將課程選擇的方向確立為服務于孩子多樣化的生命成長和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化成長,通過構建一套融合情態建設、智力培育和個性開發的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孩子氣、詩書氣、浩然之氣”的人,這也是蠡園中學的育人理念。蠡園中學對“孩子氣、詩書氣、浩然之氣”進行的系統解讀如下(表1):
(二)制定標準:憑什么選?
蠡園中學課程選擇的一個重要突破在于對各門科目提出了“級別”的概念,而不同的級別,便是由課程要求的不同“標準”所確定的,各門學科形成了完整的課程標準體系。
首先,重新劃分課程類別是確定不同課程標準要求之基礎。蠡園中學課程類別被劃分為三大類:軸心課程、基礎課程及拓展課程。軸心課程是培養學習者基本學習能力的課程,這些能力能夠帶動學生其他素養全面“轉動”起來;基礎課程是以知識體系劃分的課程,與當前學校的各學科課程基本重合;拓展課程則是體現學生學習興趣及綜合能力的綜合性課程。
其次,梳理各類別課程的內容并制定不同能力學習者的學習要求。這是制定課程標準體系的核心。軸心課程是所有課程的“前置課程”,對學生學習級別的要求應當具有同一性、強制性及基礎性?;A課程是“必備課程”,每一門課程原則上應當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及地方、本校學習要求確定學習內容及層級要求,一般來說,把“畢業要求”作為基本能力層級后再進行細致劃分。拓展課程則側重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等級劃分及學習興趣的關注,這是在基礎課程以外的“提升課程”。這樣,依據不同的課程類型,就把不同的標準要求梳理出來了,當然,具體的學科都應當有具體的要求。
最后,把標準要求轉化為評價機制,也就是基于水準,對應要求,顯示級別,并提供改進的建議。評價設計完成之后,標準體系就可以作為整個課程選擇的指導,從“選”,到“學”,再“評”,后“改”,都是依據這套標準體系完成的。
(三)優化結構:選什么?
給學生可選擇的課程是課程選擇實現的前提,優化選擇性課程的結構是課程選擇的核心?;趯W生個性發展的需求,蠡園中學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大課程”理念,突破了單一的學科課程,將課程內容延伸到教室和學校以外的實踐領域,同時,強調課程內容的開放性、整合性和建構性。蠡園中學的“大課程”主要包括軸心課程、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三大類,具體內容見下表(表2):
在蠡園中學的三大主體課程中,基礎課程重在培養智慧的人,拓展課程重在培養豐富的人,而軸心課程重在培養人格健全的積極的人。其中,軸心課程作為蠡園中學課程體系的中心,以“關注情態建設,培養積極個人;開展公民實踐,培育公民人格”為課程追求,以健全的人格培養為提高教學效果和實現教育目標提供內驅力,使學生們樂學和好學。拓展課程通過豐富的趣味性的課程設計,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三類課程在結構上將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有機整合,有效涵蓋了學生的情態、智力和興趣特長的綜合發展。同時,三類課程在設計上一改以往目標體系中偏重智能的單一取向,而將學生興趣、個性、品性等因素囊括其中,并在體系建設上嘗試建立一套與行為特征等可考查內容相對應的、具有個人和社會互動意義的動態課程體系,從而形成更為全面的教育目標。
(四)簡化流程:怎么選?
“流程”即一定方式下的操作程序,它們普遍地存在于課程建設的全過程,并影響著課程建設的質量。課程選擇的“流程”重在解決怎么選、選擇后怎么學和課程如何管理的問題。蠡園中學一直注重流程管理,將一些主要流程梳理清楚,有助于課程選擇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宏觀走向微觀?!傲鞒坦芾怼北臼且粋€管理學名詞,主要應用于企業管理,它本身要從頂層流程架構開始,形成“端到端”的層級化的流程體系?!傲鞒坦芾怼币胝n程選擇過程中后,蠡園中學研創人員進行了深入研究,根據課程選擇的實施步驟,將流程細化為課程選擇流程、課程學習流程和選擇管理流程。這里重點介紹一下課程選擇流程和課程學習流程。
1.課程選擇流程。
課程選擇的流程基本為:第一步,明確學校課程體系,即在學習開始之前,就對需要學什么做一個基本的了解,特別是理解軸心課程、基礎課程及拓展課程的不同課程內容;第二步,完成學情調研,以此作為學校課程建議及學生課程選擇的基本依據;第三步,完成課程選擇,即由學校提出課程建議,學生確定個性化課程內容,需要指出的是,最終決定權在學生而非學校;第四步,開始進行課程學習;第五步,選級而學,即在學習過程中明確自己的當前級別及期望級別,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第六步,動態調整。
2.課程學習流程。
蠡園中學在長期的課程建設探索中形成了以“助生自助”為基本理念的“六助課堂教學模式”,共包括備助、自助、求助、互助、補助和續助六個流程。備助即明標定策,新課開始之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自助即學知探究,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提前進行自助學習;求助即回饋顯疑,學生在自助之后就疑難處與同學、老師討論解決;互助即解疑提升;補助即拓展提升;續助即拾遺鞏固?!傲鳖嵏擦藗鹘y的教學邏輯,由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五)提供資源:有效選擇的保障。
資源是提高課程選擇實施質量的重要保證,充分挖掘、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合理利用、增值利用和適時開發各種課程資源,有助于我們開發出更多符合學生興趣愛好和學校實際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多選擇的空間。蠡園中學將課程資源分為中心資源和支持性資源,其中,教師、學生和教科書(課本)是中心資源,支持性資源分為校內支持性資源和校外支持性資源。
為了獲取資源,工具就是必備的。工具與課程教學的關系源遠流長,課程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蠡園中學充分重視資源的整合與工具的運用,尤其是計算機工具。為此,蠡園中學聯合尚蠡信息科技公司專門開發了“蠡風”軟件,主要包括課程管理平臺、通識性課程與教學應用軟件、學科性課程與教學應用軟件、選課軟件。其中,質量檢測和評價工具是比較特別的一類,它能提高檢測和評價的標準化和有效性。
四、小結
蠡園中學在探索素質教育的路上,從未停止改革的步伐。但是回溯歷史,和后來的大課程改革相比,蠡園中學之前的改革像是零配件加工廠,而這之后,蠡園中學才開始進行“整車構建”。在一所學校里,課程是關鍵,它決定著學校的質態,只有改變課程,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校,因為,學校的育人目標、辦學理念和頂層設計的思想都只有通過課程才能與教師和學生發生關聯。而通過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施所帶來的學校全面變革是一個深刻、持續、整體的漸進過程。我們雖然經歷了數年時間的摸索,但是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如何提高教師的課程能力?如何完善走班上課?以及如何應對由課程選擇帶來的相關管理制度的變化?等等。
課程,是一段旅程,不是一張地圖。在旅程中,我們可以預設景點,但無法預料美麗的遇見。課程建設,這段旅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蠡園中學;浙江省溫州翔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