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
【教學重點】
材料的選擇要典型。
【教學過程】
一、 摸清學情,了解現狀
師:同學們,“老師”對大家而言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字眼,從小到大,我們接觸過不少老師。許多作家也都以“我的老師”為題寫過文章。假如讓你寫這個題目,你會選擇哪些材料來寫呢?請大家拿起筆,在剛才發的稿紙上寫一段文字,200字左右,時間7分鐘左右。
(生動筆寫,師巡視,了解學生的選材情況)
二、 剖析例文,提取方法
教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篇學生例文,投影展示,師生點評,探討選材的優劣。
【投影1】
“老師”一詞,我們從小便很熟悉。他們教給我們知識,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他們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指明燈,指引我們走向人生的巔峰。老師也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為祖國的未來拼盡全力,傾注了自己的心血。
師(指名一位學生朗讀,然后提問):“這段文字選擇的材料怎樣?”
(師生探究,明確:這段文字選擇的材料空洞、欠具體,老師的形象模糊。只有選擇一些具體的事情并把過程寫清楚,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投影2】
我的老師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老師是璀璨的星星,是閃亮的燈塔,是他們指引我們走向光明。最讓我難忘的是小學時的林老師。
那是一個冬日的傍晚,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散學后,同學們都如出籠的小鳥,被家長接回了溫暖的家,只有我孤零零地站在校門口,心急如焚,像熱鍋上的螞蟻。緊張與害怕如烏云肆無忌憚地占據了我的心房。這時,我的手心忽然感到一陣溫暖,一回頭,竟然是林老師。我看到嚴寒中的她臉凍得通紅,烏黑的秀發已被雨水打濕了。林老師說:“我和你一起等吧。”
師(指名一位學生朗讀,然后提問):“這段文字選擇的材料怎樣?”
(師生探究,明確:這段文字材料典型。所謂典型的材料,就是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事情。小作者沒有寫老師輔導作業、處理學生間的糾紛等常見的事情,而是選擇了她在雨天陪自己等家長這件事情作為素材,充分表現了老師對學生的關愛)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一篇老師的下水作文。
【投影3】
我的老師
上小學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姚學智老師。
那年我上五年級,姚老師教我語文兼做班主任。他那時30多歲,高高的個頭,身體很健壯,說話聲音特別響亮。姚老師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家訪,不管學生的家離學校有多遠,路有多難走,他都會騎著那輛“永久”牌舊自行車,利用中午或傍晚的時間去學生家里家訪。家訪對優秀的學生來說,是“報喜”;但對我們這些成績平平的學生而言,則是“災難”,輕則被家長罵,重則被家長揍。
清晰地記得那是一個春日的中午,陽光和煦,微風輕拂,空氣中彌漫著油菜花的香味。散學后,要回家吃飯,我蹦蹦跳跳地在鄉間的小路上穿行。走到家門口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了姚老師的那輛舊自行車,不禁緊張起來,心想:壞了,姚老師來家訪了!恰巧這時,姚老師從屋里走了出來。我低下頭,紅著臉叫了一聲“姚老師”,然后就鉆進了房間。等姚老師走遠以后,我急忙向爺爺奶奶打聽姚老師說了什么。爺爺奶奶笑瞇瞇地說,姚老師夸你呢,說你在學校里學習很認真,將來肯定有出息!像草一樣不起眼的我,從未受過老師的表揚,今天竟然得到姚老師如此高的夸獎,心里既高興又慚愧,心想:姚老師在爺爺奶奶面前夸我,是給我面子,是鼓勵我啊!我一定要努力學習,不能辜負老師的期望。從那以后,我開始發奮學習,最后竟然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考取了鄉里的初中。
……
師:老師選擇什么材料來寫姚老師的?表現了姚老師的什么特點?
(生討論,明確:選擇姚老師家訪這個典型的材料表現姚老師對學生的關愛)
師:再請同學們看下面這篇例文。
【投影4】
我的老師
弟弟是我的老師,他今年6周歲。
弟弟長得圓嘟嘟的,嘴巴往上翹著。在外人面前,他百分百是個乖孩子,可平時在家,他就成了一個無法無天的人。盡管弟弟有很多不足,但他是我的老師。
弟弟一直夢想著能擁有一雙屬于自己的溜冰鞋,寒假時,他終于實現了這個愿望。可他卻面臨著一個大問題:他不會溜冰。這可苦了我,因為他學的時候,我要在邊上扶著他,讓他體會應該如何保持平衡。
剛開始,我覺得挺好玩,就興致勃勃地教了起來。沒一會兒,他就可以站住了,然后開始學走,但過了很長時間,他還是沒有學會。我不耐煩了,就把他撂在那兒,自己去看電視了。沒想到,他竟然扶著墻慢慢地走了起來,盡管摔了好幾次,有一次都摔哭了,但他還是繼續練習。我被他這種不放棄的精神打動了,關掉電視,回到他身邊護著他。
通過這件事,弟弟教會了我做事要堅持不懈,不輕言放棄。他真是我的老師!
師:這段文字選擇的材料怎樣?
(師生探究,明確:“老師”不僅指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人,還指某一方面值得學習的人。小作者不落俗套,選擇弟弟學溜冰對“我”的教育意義來寫,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師:什么樣的材料才是新穎的?
(明確:材料與眾不同、不落俗套)
師:怎樣才能發現新穎的材料?
(明確:選材時要分析、比較,想別人所未想,寫別人所未寫,避免千人一面)
(小結:選擇新穎的材料,才能吸引人,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三、 依法訓練,完善習作
師:下面,請大家繼續寫。假如對前面的文字不滿意,也可以進行修改。注意要選取有價值的素材,然后,我們來展示一下。時間7分鐘左右。
(生動筆寫,師巡視)
四、 佳作展示,師生點評
五、 回歸文本,全面認識
師:同學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素材是有價值的?請瀏覽課本第210頁的內容,用橫線畫出有關的句子。
(明確:圍繞中心、真實新穎、生動典型、有積極意義的材料,才是有價值的素材)
六、 總結歸納
七、 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一、 關注起點,尊重學情
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在眾多的教學理論中,如果讓我說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教學時預先知道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常以自身的經驗來估計學情,往往導致偏差。這節作文課上,我先讓學生以“我的老師”為題寫200字的小文章,自己在學生間巡視,了解學生選材的實際情況,由此入手診斷病因,對癥下藥。
二、 充分預設,先寫后教
充分的預設是上好課的前提。生活中,哪些材料是有價值的呢?圍繞中心、真實新穎、生動典型、有積極意義的材料,都是有價值的。但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教學時,我關注現場,先寫后教,根據學生選材的情況確定了三個教學內容,即選材要具體、典型、新穎。這樣,教學時針對性就更強。
三、 下水示范,做出樣子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能自己經常動動筆,或者作和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經常動筆,用比喻的說法,就是“下水”。生態作文理論指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材料選擇要典型,是本節作文課的重點。為了突破重點,課堂上,我呈現了下水文,然后讓學生討論。教師做出示范,學生自然印象深刻。
四、 鞏固習得,二次寫作
生態作文理論指出:沒有寫作訓練的課堂,不是生態課堂。成功的作文課不是教師講了多少,而是學生會了多少。在對學生進行指導之后,為了鞏固學習所得,我讓學生進行了二次寫作,即對第一次寫的文字進行修改、加工,這實際上是一個提升的過程。整節課,從學生的現場作文開始,到評價二次作文結束,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實在。
當然,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反思這節作文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對學生現場作文的使用還不夠充分,課堂上的教學機智還有待增強。帶著種種遺憾,我一路前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