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
2.認識研討會,了解研討會的內容和作用;
3.能有條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能對他人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4.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
2.能有條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能對他人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法、談話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
1.學生搜集有關霧霾的資料,完成學案一至五關的內容;
2.檢查學生的準備工作,探討學案一至四關的內容;
3.選定每組的記分員(負責記錄本組得分)、記錄員(負責記錄大家對本組提出的措施的改進意見和建議);
4.商定研討會的評分標準;
5.布置學生準備發言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播放有關霧霾的視頻,并出示當日的空氣質量指數):現在,很多人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先看天氣預報,再點一下“空氣質量”,看看今天的空氣質量怎樣。有一位攝影師花了一年時間,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拍攝了這樣一組照片(投影“北京空氣質量視覺日記”)。今天,我們就來舉辦一場“通州區霧霾治理措施”研討會。
二、認識研討會
師:同學們,什么是研討會呢?
(生討論。師投影相關圖片,生齊讀“研討會”的定義)
師:今天這場研討會的主題就是研究、討論如何治理我們通州區的霧霾。
三、匯報前期資料的搜集情況
師:有句俗語叫“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課前,同學們已經搜集了很多有關霧霾的資料,并且對資料進行了歸類整理,把它們分成了含義、現狀、成因、危害、防治措施五類。現在,請同學們簡要匯報一下。
(生輪流回答,重點交流霧霾的成因及其危害。成因:氣候因素,汽車尾氣,焚燒垃圾、秸稈,工廠廢氣排放,揚塵,油煙等。危害:導致疾病,影響交通,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導致通州區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生回答)
四、牛刀小試
師:現在,我們開始嘗試研討。研討會的一般流程是先由一位同學表達觀點,之后我們再對他提出的措施進行研究討論,最后制定出解決方案。今天的研討會上,同學們的發言能夠贏得獎勵,相應的評分標準之前已商定,(出示評分標準)請各組記分員做好評分、記分工作。下面,我們先請一個小組的代表向大家介紹他們組的治霾措施。其他小組的同學請記錄他發言的要點,以便稍后進行研討。
(小組代表發言)
師:你們覺得他給出的措施怎么樣?哪些地方是合理的,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生回答)
師:任何一項措施或制度在施行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阻力。他們組提出的這些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你們有好的解決辦法嗎?
(生回答)
師:剛才就是一次研討的過程。下面,請同學們利用幾分鐘時間討論一下各自的發言稿,看是否需要修改。然后,我們進入正式研討環節。
(小組討論)
五、正式研討
(小組代表發言,然后,其他學生談談各自的看法并提出改進建議)
師:同學們,剛才商討提出的措施中,有些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去做,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請同學們看下面的視頻《對抗霧霾,我為空氣做點事》。
(播放視頻)
六、總結,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在準備本節課的過程中,我經歷了由“無知無策”到“漫天撒網”再到“化繁為簡”三個過程。
一、無知無策
對于這一命題,我首先想到的是教什么的問題。語文實踐活動應該是一個系列的課程,一般要經過選題指導、方法指導、中期反饋、成果展示等過程。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方法指導加成果展示”。其次,我考慮的是怎么教的問題。“研討會”的主要過程是“研討”,在一名學生提出觀點后,如何指導其他學生對這個觀點進行研討?整個課堂如何有序遞進地展開?……這些問題成了擺在我面前的看似無法逾越的大山。
二、漫天撒網
研討會主要由學生發言,而學生發言質量的高低取決于他們掌握資料的多少。因此,我設計了學案,通過闖關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準備材料,并通過小組活動,在搜集材料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
三、化繁為簡
在不斷地嘗試與改進之后,我的教學卡在了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研討上。一開始,我設想在某位學生提出治霾措施后,提問其他學生“你們覺得怎么樣?”,雖然明知這個問題比較含糊,但又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研討。后來,我進行了逆向思維與換位思考:一個措施提出后,我們應該針對這個措施說些什么?課堂上研討的內容主要針對什么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真正領會教師的意圖?最終,我設計了如下有序且有明確導向性的問題:“你們覺得他給出的措施怎么樣?哪些地方是合理的,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任何一項措施或制度在施行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阻力。他們組提出的這些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你們有好的解決辦法嗎?”教學實踐表明,這些問題使得研討真正得以開展。同時我也意識到,如果課前我在讓學生搜集資料時更有針對性,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或許會更好,壓力也會更小。
語文實踐活動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社會熱點問題研討會”,學生學會了搜集、閱讀、整理資料,能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并能更加全面地思考問題。但在研討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有些學生雖然能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但條理性不強,發言質量還有待提高;我在學生發言時,應當更好地指導他們如何利用事例、圖表、圖片、視頻等資料佐證自己的觀點,使發言更生動、更形象。此外,為使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我的提問視角還可以更小些,比如可以讓學生探討如何解決農民焚燒秸稈的問題等。這些問題,是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需要予以關注并著力解決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劉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