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實踐活動”屬于綜合性學習范疇,進行公開課教學極具挑戰性。張加龍、張昊兩位年輕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兩節很精彩的示范課。
這兩節課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一是兩位老師都對“語文實踐活動”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活動目標指向明確。兩節課較好地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質。
張加龍老師認為:引導學生開展“社會熱點問題研討”,其目的既不在于得出怎樣的科學結論,也不在于將學生培養成“關心社會的熱心人士”,而在于通過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張昊老師則把教學重難點設定為“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和“能有條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能對他人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無論是宏觀描述還是微觀設計,兩位老師都把活動的落腳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上,這符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
二是兩位老師的課堂活動重點突出,都強化了“說”的訓練。
語文實踐活動的一般流程是:選好話題→準備資料→分析資料→形成觀點→寫成發言提綱→活動展示。借班上課,對“語文實踐活動”的教學展示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兩位老師進行了智慧的取舍,把課堂重點放在了表達展示上。
圍繞話題,張加龍老師采取了辯論的方式,讓學生的觀點形成碰撞;張昊老師則讓學生大膽呈現自己的主張,同時又鼓勵學生去修正、補充別人的觀點。在交流對話中,學生知道了怎樣圍繞話題有條理地表達觀點,怎樣有理有據地證明自己的觀點。兩節課,學生說得精彩、辯得智慧。同時,兩位老師都重視對學生傾聽的關注,通過傾聽催生生成。
三是兩位老師在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文實踐活動的主體無疑是學生,社會熱點問題研討,可以使他們進一步認識生活、了解社會、關注國內大事,可以培養搜集信息、研究問題、發表獨立見解的能力。兩位老師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內容中選擇話題,“空巢老人”問題、霧霾問題都是當下社會的熱點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學生有想法、有話說,教師為學而教,學生動起來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無所作為。實際授課中,兩位老師很好地發揮了教師將研討活動引向深入的調控作用:在跑題的地方“拉一拉”,集中話題;在糾結的地方“點一點”,拓展思路;在模糊的地方“理一理”,明晰觀點。教師有所為,又有所不為,從而保證了學生研討活動的“活”而不亂。
兩節課也引發了我們對如何上好語文實踐活動課更多的思考。正如兩位老師所言,“社會熱點問題研討”這樣的課如何上,一開始還真是一頭霧水。事實上,很多教師都存在這樣的困惑。究其原因,關鍵是在日常教學中,語文實踐活動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缺少真正的研究。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和教學要求,語文實踐活動只是綜合性學習呈現的方式之一。
我們知道,任何一節課都缺少不了“問題”“活動”“表達”“評價”四個關鍵要素。對這四個要素的把握是否得當,決定了課堂能否高效。我認為,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同樣需要充分關注這四個要素。
第一,語文實踐活動,需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意識。以“社會熱點問題研討”為例,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意識,就是活動開展的前提?!皟啥宦劥巴馐?,一心只讀圣賢書”顯然與當下社會格格不入。我們說,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社會熱點問題研討”活動的材料搜集階段,只有學生具備了較強的問題意識,他們才會多角度、多層次地搜集、分析材料,看問題才會更全面、更深刻,才能抓住主要問題做足文章。遺憾的是,這兩節課無論是選題還是材料的搜集,教師都包辦過多,這就使得學生對“真問題”的“真研討”大打折扣。
第二,語文實踐活動,重點在活動。
如何才能確?;顒诱鎸?、有序、有效?
一是要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承擔相應的任務、扮演特定的角色;教師要明確小組內的分工和職責。這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
二是要激發學生的集體智慧,拿出科學、可行的活動方案。這是活動順利開展的保證。
三是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要及時了解活動進程、小組活動情況,了解學生的困難困惑,為有效指導奠定基礎。
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讓每一個個體充分學習,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要做到“學生不缺位,教師不越位”。
第三,語文實踐活動,關鍵是表達。
活動的表達,不應該僅僅是口頭的,更應該是書面的。例如,活動方案的形成,不能只是小組內說說而已,而需要形成文案;學生的觀點和主張,不僅要能和小組同伴說清楚,更要能寫成條理清晰、有理有據的短文。
這兩節課中,我們一方面驚喜于學生三言兩語的精妙,一方面也為學生碎片式的思考而遺憾,感受不到他們思維的層次性、條理性和邏輯性。
這兩節課還有一個遺憾,就是活動成果的表達只限于口頭交流,形式顯得單一。事實上,兩位老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借助手抄報、多媒體等形式,使研討成果的展示實現多樣化。
第四,語文實踐活動,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特質?
很重要的一點在于評價。
一是學生之間的互評。學生要學會用語文的方式方法進行互評。學生互評是一個相互啟發的過程,小組之間、小組成員之間往往能在相互評價中獲得靈感,從而完善各自的觀點、方案等。
二是教師的評價。教師要用語文的方式進行評價。這里的評價不是結論性的評判,更多的是激發與鼓勵,是提醒,是方法上的點撥與指導。教師的評價需要更多地指向語文學科特質。例如,在讓學生進行調查訪問、采訪時,可以提醒他們調動口語交際的學習經驗;在讓學生篩選資料時,可以提醒他們調動議論文學習的經驗,做到觀點與材料一致;等等。這樣,就能夠真正體現語文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語文實踐活動,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我們在彼此學習、相互借鑒、共同研討中不斷探索。
(作者為江蘇省特級教師,現任教于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