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微教學法”,即通過一系列“微型”教學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教學方法。本文試從口語交際微訓練、語文知識微訓練和閱讀教學微訓練三個方面探討“微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關鍵詞】語文 微教學法 訓練
所謂微型教學,簡單地說,就是將復雜的教學過程分解成許多易掌握的具體單一的知識體系,并對每一知識體系提出具體的訓練目標,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反復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學習模式。
“語文微教學法”,即通過一系列“微型”教學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教學方法。
一、口語交際微訓練——主動發展口語的天地
語文教學應著力于課堂,夯實學生語文的基本功,但發展口語能力“功夫在詩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精心組織富有情趣、卓有成效的口語微型訓練活動,拓寬學生運用口語的天地。
例如,辦好“新聞發布會”。我每天都會安排兩名學生當“播音員”,利用早讀課開始時的10分鐘時間對全班學生進行“播報”。這兩名學生需要提前準備好新聞稿。內容可以是從報紙上看到的,或是從電視中聽到的,或是從生活里采擷的……每周我們都組織學生評選最佳“播音員”、最佳新聞,這樣,可以使學生人人參與進來,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再如,開展“課前5分鐘演講微訓練”。演講時,要求學生講普通話,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語言規范,條理清楚,表情姿勢自然得體。演講內容多樣:如果是剛入學的七年級新生,可以讓他們進行自我介紹,內容包括姓名、年齡、性格、愛好等;一輪結束后,再讓他們講成語故事。此外,還可以讓他們講童話故事和寓言故事,或進行情景對話等。“課前5分鐘演講微訓練”既注重學生的“演”和“講”,更重視師生的“品”和“評”,努力實現“反饋——提高”的良性循環。
經過一系列的微訓練,學生學會了表達、傾聽、應對,學會了文明得體地與人溝通,學得更加輕松有效,口語交際能力與日俱增,社會交往能力也越來越強。
二、語文知識微訓練——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催化劑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初中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組織編寫了《初中生學語言規范》校本教材。教材分為漢字的起源、短語知識、句子成分的劃分、散文知識等共30講,每講又制作了3~4課時的微課,每節微課時長不超過10分鐘。
我在教授這本教材時,在課上講解之后,要求學生回家登錄“揚州微課網”,觀看相關的微課視頻,從而實現語言規范知識的鞏固提升和自主學習。例如,講解《漢語拼音》時,對于朗讀和語調,我在課堂上具體介紹了停頓、重音、句調和語速等知識,又補充介紹了停頓的表達、節奏類型、語氣運用的一般規律等知識。但這些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學生沒有直觀的感受,于是,我就要求學生在課后觀看這方面的微課視頻,讓學生真正理解哪種語氣屬于“氣沉聲緩”,哪種語氣屬于“氣短聲促”;什么樣的停頓是“戛然而止”,什么樣的停頓是“語斷意連”等。這樣,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讀的知識。
此外,學語文和學數學、學英語一樣,也有解題的技巧。教師要把自己在學語文和教語文的過程中悟出的方法和技巧,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讓學生少走彎路。例如,在教學字詞時,我教學生學會“據義辨形”,如由“莫”做偏旁可以構成很多字,像“模”“摸”“膜”“漠”“摹”等,我們可以根據字的意思辨析字形。在教人物描寫的方法時,我給學生總結了五個字,“外語動心神”,講的分別是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這樣解讀,學生就容易記住了。在教表達方式時,我讓學生記住五個字“記描說抒議”——有個叫“記描(諧音‘季苗’)”的孩子,對另一個叫“抒議(諧音‘舒乙’)”的孩子有意見,背后就說“抒議”的壞話。這樣,學生印象很深,一下子就記住了。在教說明方法時,我教給學生“六字方針”,即“列(力)舉下、分作打”,就是列數字、舉例子、下定義、分類別、作比較、作詮釋、打比方,然后讓學生進行微訓練。我還把這些小技巧制作成FLASH動畫,放到班級指定的公用郵箱中,讓學生回家下載學習,頗有實效。
要強調的是,這些微技巧需要讓學生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微訓練,以達到純熟運用。
三、閱讀教學微訓練——語文閱讀教學的著力點
余映潮老師在講述《七律·長征》的創意教學時,對語文朗讀教學有這樣一段妙語:“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的朗讀教學大多采用的是通俗手法,讀得準確,讀得通順,讀出重音,讀出感情。而真正深層的閱讀應該是賞讀,就是欣賞性朗讀。”課堂朗讀既要講究通俗讀法,要求語文課堂出聲出色,更要講究深度讀法,講究語文學習有興有味。這一切,其實都可以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微訓練來實現。
例如,我校一位教師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在“誦讀體味”板塊采用的是“分級”朗讀教學,即“四讀”:一是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在情感抒發的地方,提示學生誦讀時音節還需拖長;二是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因為是“夜游”,就要求語速緩一點,音調略低一點,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調;三是讀出感慨的味道,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明確“欣然”“亦”所表達的高興心情;四是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為了更好地體會情感的復雜,讓學生好好揣摩一下文中的“閑人”一詞。在此學習過程中,學生每完成一個閱讀“層級”,就走近文本一層,通過多次誦讀體悟,最終實現“通過朗讀來進行文本的細讀品味”的教學目標。這樣的設計不止于對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更注重品味和欣賞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以“讀”提趣,以“問”激趣,以“意”生趣,以“活動”續趣,從而實現“文”與“言”的融合統一。“分級”閱讀很好地落實了語文課程標準關于“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的要求,給傳統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自悟自得型朗讀提供了可操作的閱讀教學范例。
語文課堂中的每一“板塊”、每一“分層”、每一“分級”,對于教學整體而言都是“點”,而這些“點”就是微型教學的抓手。通過每一個教學中的著力點,連接成流暢的教學曲線,最后就有了文本教學的豐碩成果。
綜上所述,語文微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重視語文微教學法的運用,捕捉恰當有效的教學點,制定深入淺出、淺顯易懂的微訓練目標和內容,結合課堂教學的有效時機,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語文微訓練,從而真正實現語文微教學的“翻轉作用”,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贊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