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擔任兩個班的初中數學教學工作,隨著教學年限的不斷增加,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思維和教學方式跟不上現在的學生,課堂似乎缺失了幾分活躍。如何擺脫這種尷尬的教學困境,讓課堂充滿活力,成為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通過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及自我反思,我深深地認識到: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育教學方式,才能真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于是,借助學校“自·互·導”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我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嘗試。
一、引導自主學習,催生主動發展
對課堂教學,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下,才能產生作為一個完整現象的教學教程。割裂教與學的聯系就會破壞這一過程的完整性,使其喪失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條件。”然而,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重“教”輕“學”的思維方式極大地壓抑了課堂教學的創造性。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大膽地將課堂的話語權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應該是整個課堂的起始環節。有時數學課堂之所以沉悶低效,是因為學生沉浸在一種“啟而不發,問而不答,教而不學”的狀態之中,要讓學生愿意自學,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尋找一把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因此,我們首先要科學設計自學內容。
每節新課前,我預先設計3~4道自測題,以基礎題為主,打印成作業形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和輪廓,另一方面學生憑著自己的能力,思考、探索、自學這些新知識,完成自測題。在教授《銳角三角函數》第一課正切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基本內容,再根據教材中的定義就能非常順利地完成這些自測題,這必將樹立學生自信,激發數學學習熱情,為進一步探究數學的奧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合作學習,激活主動發展
陶行知先生提到:“學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體。”小組合作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使他們接受不同的觀點,拓展視野,促進思維的發展。
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基本形式,在合作學習實施中首先要進行科學分組。開學之初,我通過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能力、已有水平進行科學分組,每組6人,優化小組成員配置,以最大限度發揮每個小組成員優勢,放大小組合作的團隊作用,激活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
當然,剛開始時,小組的成員并非人人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有時只是一兩個優秀學生之間的交流,并不能起到小組合作的真正作用。怎樣讓絕大多數成員動起來,投入到合作學習中來又成為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考慮到絕大多數學生都有著較強的集體榮譽感,我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比拼,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每節課評選出一個優勝小組,得紅旗最多組為優勝小組。在黑板右下角事先準備好貼紅旗的表格,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小組獎勵一面紅旗:一是通過小組討論確定自測題答案的小組,二是答對教師所提的問題的小組;能回答出其他組回答不出來的問題的,獎勵該組兩面紅旗。
對于課堂比拼結果,一周一統計,繼而評選出周冠軍、月冠軍,用榮譽刺激學生合作學習的激情,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
(作者單位:泰州市姜堰區溱潼第二中學)